





近期,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面世。这本书经由作者解彩艺(笔名好摄女)多年的拍摄、采访整理而成,记录了她与许多书店、阅读空间创始人的对谈。除此之外还记载了许多她关于书店的思考与感悟,用解彩艺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她在书店中偶遇的“小确幸”。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本关于书店的书问世。《书店传奇》、《独立书店漫游指南》等书都曾在爱书人中掀起热潮。普通读者对于书店的关注也往往随着这些书籍的问世、热卖、热度消减而萌发、壮大、渐渐衰退。贯穿在多个阵发热潮中间的,是一直关注书店、“泡”在书店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泡”书店构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些人身上,难见时间的湍急,倒是可见生活的滋味,解彩艺就是其中的一位。
1 耗时七年 走过上百家
七年到底有多长?对于解彩艺来说,七年时间足以让她走过全国上百家书店。解彩艺是一位写书店的作家、摄影师。最近,她出版了自己撰写的《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一书。解彩艺的记录书店之路遍布全国。路上,她采访了北京的旁观书社、布衣书局、读易洞、蜜蜂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杭州的晓风书屋以及西安的万邦书店、青岛的“我们书店”、大理的杂字书店等具有城市地标性质的独立书店的创始人。解彩艺还在书中收录了她在逛24小时书店时的内心思考。她说,在这些书店里,更多是在跟自己相处。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她在书店拍摄的照片以及对一些已经结束营业书店的总结和怀念。
爱书人通常有表达自己喜爱的独特方式,有人会通过细读、精读将自己沉浸在书中世界,与书沟通;有人会趁书籍“老去”之前,为书封拍摄写真,留住书籍的青春容颜;解彩艺则通过拍独立书店、采访店主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小而美”的书店故事,从而关注书店、走进书店,然后喜欢上阅读。
解彩艺走上这段与书店风景为伴的“旅途”源于一次偶然的探店经历。2010年夏天,她在微博上看到了当时颇为知名、极具特色的雨枫书馆崇文门店,便背着一台入门级的单反相机去店里“玩”。“当时还只是个‘摄影小白’。”解彩艺这样说。去了之后,雨枫书馆神秘又透着温馨的淡紫色“女性风格”布置将她牢牢吸引了。采取年卡会员制的雨枫书馆在当年的解彩艺看来,是一处能够喝茶看书、带着小资情调的温馨书吧,这种经营模式也往往能让会员有“归家”之感。当时崇文门店的店长“岂有此女”(网名)也给解彩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书馆举办的一次活动上,作为观众的解彩艺只能在座位上拍摄台上嘉宾,而作为工作人员的“岂有此女”站在场地侧面为台上嘉宾拍照的身影让解彩艺记忆犹新。这幕场景给解彩艺的感觉恰是一幅独立女性的剪影,直至今日,她仍然认为正是这位店长给雨枫书馆崇文门店带来了独特的“性格”。
对于书店常客而言,进店逛一会儿,看看店里卖的书和这里的装饰摆设就能感受到一间书店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与书店的创始人或者重要店员密切相关。就像北京的旁观书社,常去的人都能感受到书店中的温馨、亲切以及随性中带着的一点点小“固执”(这家书店是不许拍照的),而这种感觉正是这家书店创始人留给人的印象。以此类推,许多独立书店都有自己的性格。例如佳作书局带着店主为其倾注的专业与狂热;彼岸书店带着创始人的精致与沉静;野草书店则给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正是这些书店的性格以及各具特色的布置让解彩艺产生了诸多感触。尽管当时博客已经不那么流行了,但她还坚持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探店心得”。积累了几年,也逐渐认识了许多做书店的人,其中就包括蜜蜂书店的店主张业宏。
2014年前后,张业宏去到成都,在逛当地书店的时候给解彩艺发了信息,请她推荐几家成都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书店,解彩艺便按照自己之前的积累推荐了几家。一段时间之后,张业宏发来邀请,希望由蜜蜂书店旗下的蜜蜂文库与解彩艺合作出一本关于独立书店的书。 几年过去了,解彩艺回想起这一次颇具“考校”意味的询问,仍然很感谢张业宏。因为不久之后,她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独立书店之番外——好摄女泡书店》。内容多是对她已经逛过的书店“目录式的总结”。在这本书出版之后,解彩艺仍然觉得“有话没说完”,希望以“书店”为主题,将书店圈的朋友们都聚集起来,再做点事情。
由此,学习电视编导专业的解彩艺对书店进行了很多采访,在2015年底推出了一部关于书店的纪录片《有一种生命叫书店》,记录了与6家书店店主的对谈。纪录片上线之后,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负责人找到了解彩艺,希望能够把她与书店店主的对谈、在书店拍摄的照片集结成书进行出版。
出版的过程也有波折。2016年夏天,解彩艺将样张交给了出版社,其中多为访谈内容,字数较少,被退了回来。当时解彩艺手上有8个书店的访谈记录,“南京的先锋书店和西安的万邦书店我都采访过,但做纪录片的时候也没有经费带着摄像团队过去,所以纪录片里只有6家书店。”解彩艺解释道。
在这之后,为了丰富内容,解彩艺又赴青岛和大理采录了“我们书店”和杂字书店。在素材收集完成后的半年多时间里,解彩艺也遇上了自己在写作上的瓶颈,现在回首,她仍会觉得“写一千字都很难”。
正是由于这样的瓶颈,使得她萌生了“要不出一本影集吧”的想法,但是出版社的编辑们认为,书店需要文字来记录它们的故事,便没有同意解彩艺的想法。之后,解彩艺进行了许多文字工作,克服了照片、文字在脑海中的反复纠结缠绕,最终才有了现在问世的《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在这个过程之中,解彩艺也“边走边思考,一边拍书店、一边学摄影、更新器材”。一路走来,从一个书店爱好者,蜕变成了将“泡”书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书店作家、摄影师。
2 “泡”书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解彩艺常被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走了这么多书店,究竟哪家是最美的?”这对于一个爱书之人很难回答,解彩艺甚至会对这个问题感到“恐慌”。但是去的书店多了,自然会有自己的好恶与总结,解彩艺还是给出了自己对于书店“好坏”的判断标准:作为一名读者,解彩艺会关注一家书店能够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她来说,如果一家书店能够为读者提供哪怕是一杯好喝的咖啡,那么这家书店“也是好的”。解彩艺觉得,一家能够打动大多数读者的书店,通常都是通过细节来打动人的,这些细节正是书店价值观的外化:“书店中摆的花很好看,也是书店价值观的体现。”
书店还是解彩艺的“移动办公室”。在《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中,解彩艺经常提到自己在不同的书店“办公”,她自己也说,在家的话往往会懒一点,但到了书店则不会。解彩艺对书店的喜爱、依赖还体现在她在书店的消费结构上。买书、买饮料之外,她还会在一些特定的书店买花或者文创产品。“有时候需要红包也会来书店买。”书店之深入解彩艺的生活可见一斑。她自己也自觉对书店“很宽容”。在记者看来,这种“宽容”有点像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因为有时哪怕某家书店的某种产品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解彩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书店深刻地影响了解彩艺的生活节奏。就像书名“慢半拍”,相较于许多同龄人,解彩艺的生活节奏是慢的。作为“85后”,其实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忙碌地奔波、生活。解彩艺周围就有朋友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但是解彩艺更愿意让自己慢下来,慢慢地逛书店、拍书店、看书。这样可以让生活中的人、事、物、情对自己的影响慢慢发酵,更能够深入地体会生活的滋味。
书店影响了解彩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而这种影响的本质其实是阅读之于人的帮助。书店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其实是店里书籍以及店主选书品位的表现。
读书对于解彩艺来说是一种与自我的相处方式。解彩艺说,她从上中学开始自主选择读物,那时她读到了《萌芽》杂志,在上面看到了新世纪之初的韩寒、郭敬明和安妮宝贝;到了二十几岁,她读到了作家李欣频的《诚品副作用》,从中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解彩艺自己也说,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烦心事,她往往会选择阅读。尽管阅读的内容并不一定能给她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阅读这件事本身就是她让自己沉淀下来、释放内心情绪的方式。
解彩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书店,关注阅读。她还为读者整理了书店散步地图作为这次出版的新书之别册。地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按照书店的特色整理,将书店按照“专注贩卖书的书店”、“可以把书拿到咖啡区阅读的书店”、“有猫咪的书店”等二十多个特点进行分类;后半部分则将这些书店按照所在城市进行分类,为同样想逛书店、泡书店或者准备开始了解书店的人提供“指南”。每个书店之前,都有对应前半部分的编号,可以迅速翻找回去,看看这家书店的特点。可以说,她将自己几年来通过微博搜集又去“泡”过的书店都整理在这份地图之中了。
在采访时,解彩艺很开心地为记者讲解着这份地图,言辞中满是对于更多人走进书店、爱上阅读的憧憬。不难看出,她希望书店能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3 书店繁荣 也担心“历史重演”
尽管对书店有着极致的喜爱,但是解彩艺也坦言,如果有一天不拍也不写书店了也不会去开一间书店:“因为我的个性比较鲜明,更适合做传播、分享的人,而不是经营者。”解彩艺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她近乎“固执”的“专注”,但这也让她更有忍耐力来坚持拍书店、让更多人看到书店的风光和故事。伴随着她对于书店认知的积累,她对书店也产生了独到的见解。
现在很多书店都或多或少留有当年光合作用书店的影子,而光合作用又受到了台湾诚品书店的深刻影响。在解彩艺看来,有一些书店在学习、引进这种模式之外也与书店所在地的特色融合得很好。她举了一个西安万邦书店的例子:万邦书店在2017年11月经历过一次搬迁之后变化很大,但店中仍然保留了原来店里的一只旧木箱。店主把箱子放在了一个书架的顶上,而这书架上放的则全是“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品牌)出版的书。陈旧的木箱子也许显得有些“土”,但这样的布置在解彩艺看来是与当地融合的典范:“这种‘土’并不是贬义的,而是一种与当地环境的符合。”
解彩艺还分享了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她有个朋友,之前是做餐饮的,凭借着这样的经验在两处相近的店铺开了一家咖啡馆和一家书店。按照常理推算,理应是咖啡馆的生意更好一些。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朋友反而关了咖啡馆专注开书店,还略有盈余。解彩艺很欣慰地说:“相信朋友经营书店的这种开心不是演给别人看的。”通常,读者们都觉得做书很浪漫也很辛苦,但现在亦有了刚刚投身这个行业的新人甘之如饴。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彩艺和书店店主都发生着变化,书店店主们都在找寻着合适的方式将书店经营下去。解彩艺说,初识布衣书店的老板胡同的时候,他还不玩微信,每日靠微博“引流”,将顾客吸引到布衣书店的网店上去。如今,胡同的微信好友已经达到了5000人上限。在前几日为新书举办的分享会上,胡同也说,没有人会一成不变,大家都在变化着。
如上的两种“变化”其实反映了当下书店经营环境的改变与改善,与此对应的则是书店的迅速扩张。有很多独立书店界的佼佼者已经开始大量开分店。在北京,甚至有一条主干道上的两家商场内都开着同一品牌连锁书店的情况。解彩艺说,其实独立书店能够生存下来往往是因为他们能够找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只为特定受众服务”。其实具有特色的独立书店的命脉也在于此,通过自己的独特细节锁定特定顾客群体。之前这样,现在如此,以后应该也如是。
这样的盛景也让解彩艺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北京也有许多私营书店,甚至有盖过了国营书店的趋势。如此繁荣之下,很多书店为了招揽客人,也打起了价格战。经常是这家书店打85折,另一家书店马上就打8折。这些书店也是在如此价格战中遭遇了书店行业的“寒冬”。解彩艺有些担忧,不希望在此时的盛景之后再度出现之前的景象。
采访最后,记者告诉解彩艺,能够从她的文字中读到一种真诚,她告诉记者,这种真诚是从那些她写过、拍过的书店店主们身上得到的。因为赤诚的人会向同样的人靠拢。诚然,对于书店或者书店经营者来说,他们对于读者最大的影响就是将自己的审美、性格和特质外化,进而吸引相似之人,最终影响到更多的人,改造甚至发掘出更有内涵、更具意义的生活方式,让文化的味道始终熏染。
本报记者 袁新雨
补白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书店,我来过
文艺女青年,总有一种对西藏的向往。加上对高原反应的陌生,也会带着一股神秘感,我也不例外。
多年来,有书店的地方,我敢去。真正有勇气去西藏,还是源自老潘和他的天堂时光旅行书店。
早些年在微博认识的天堂时光书店老潘,我们一直有联系。终于在2014年的夏天,我一个人坐着火车去拉萨。
到了拉萨火车站,老潘来接我,当天的高反不是很明显。放下行李,我就去了天堂时光的东措店,这是拉萨的第一家店。
为什么我起笔写的是西藏的天堂时光,因为书店不只在拉萨。
截止到2014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书店是天堂时光纳木错店,海拔4718米。到了书店,我的高反并不强烈。店长小何带我去远离人群的湖边,天空那种深邃干净的蓝,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间。
我背着相机,却很少按快门。我知道,这些风景要用心看。
天堂时光纳木错店有些简陋,有书、明信片,还有一架钢琴。
我没在纳木错过夜,当天选择返回拉萨。而我的行李箱也完成了光荣的任务,帮老潘带了一批书,从拉萨到纳木错。
在拉萨,天堂时光有多家分店。
北京东路店适合游客静下来写明信片。东措店是在拉萨的第一家店,至今安放的那架钢琴也跟着老潘漂泊多年了吧。平措店做到了书店与客栈的结合。如果你想约上三五朋友,那就去拉萨河店吧,他远离人群,藏书较多,也适合一个人发呆。
我很喜欢天堂时光的人性化阅读,不管你消不消费,都可以坐下来,任取一本书阅读。每家店都有钢琴的陪伴。有时我爬楼梯,因缺氧而气喘吁吁,只要听到店内那钢琴声,脚步就会放慢一点儿,呼吸也跟着顺畅多了。
我在拉萨的时候,也跟老潘谈天。
他毫不避讳地谈了过去,做广告公司老板,做导演,从丽江只有九平方米的空间开始做书店,再到拉萨的多家天堂时光。这一路,他的坚持,他的努力,他的隐忍,我只倾听,不做评论。不管外界如何看。
我们唯一的分歧就是,我不爱接受他的送书。因为我知道经营书店的艰辛和作者的心路历程。老潘还是乐呵呵地说,我爱分享呢,我乐意。
曾被友人问过:“哪有书店你都去,关键是云南啊,西藏啊,你不怕吗?”年轻气盛时,我说,怕什么。
现在想想,这都是我的幸运,因书店结缘一些温暖的书店店主,他们在能力允许的时候接待了我。比如,老潘让我住在天堂时光的平措店,这家书店是书店与客栈融为一体的。
这些年,我居然在书店许了不少愿。在拉萨独处的时候,买一张明信片,写给自己。也就是从2014年西藏行开始,我每次远行到一个城市,只去一两家书店或景点,留一点遗憾,下次再来。
旅行的意义,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或短暂地看风景。
西藏,有好多风景没去看,这是遗憾。
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书店,我来过。
书店总有消失的那一天,不消失的是记忆,是留在我生命里的每一处的书店记忆。
(引自解彩艺著《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第三章)
图片均由解彩艺拍摄 化学工业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