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的河北省衡水市,最高气温一度达到40摄氏度,城南10公里的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也看不到几个人影。下午4点,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教师李峰独自一人驾车来到衡水湖,继续对“鸟类大熊猫”青头潜鸭的观测。上月底,李峰与团队成员发现一只雌性青头潜鸭带领19只幼鸟嬉戏玩耍。极危物种逐渐恢复,证明了这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与往常一样,李峰将车停在国道106路旁的加油站,再驾驶加油站内的电动三轮车进入衡水湖深处。装有统计表格的书包、单筒望远镜、三脚架一一被李峰放在三轮车上,今天的观测也就正式开始。
坐在三轮车上,李峰向记者讲述他来衡水湖的观鸟历程。李峰本是衡水学院的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础生态学,2017年之前主要关注植被的李峰对青头潜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鸟类曾经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地区,但近年来随着环境变化,全球青头潜鸭的数量不足1000只,属于极危物种,被称为“鸟类大熊猫”。青头潜鸭主要在芦苇深处筑巢,警觉性高而且飞行速度快,同时捕捉后人工繁殖的难度较大,因此现阶段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停留在自然恢复阶段。
谈话间,李峰指着几十米外的一只鸟告诉记者,那就是潜鸭,“潜鸭类物种平时缩着脖子,但飞行时是伸长脖子。另外,潜鸭类飞行速度非常快,这与他们窄长的翅膀有很大关系。”经过望远镜观测,李峰确认那只不是青头潜鸭,而是它的近亲白眼潜鸭。
上月底,李峰与团队一起观测到一只雌性青头潜鸭带领19只幼鸟嬉戏玩耍,这有力证明了衡水湖保护区已经成为青头潜鸭生长和繁殖地,这让李峰非常兴奋。采访当天,记者并未见到青头潜鸭。李峰解释说,最近气温较高,处在育雏期的青头潜鸭一般都在茂密的芦苇荡内,很难观测到。
衡水湖保护区内的隔堤路两侧是青头潜鸭出现的主要区域,这条路将衡水湖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湖。李峰介绍,东部的小湖水深有2.5米至3米,相对较浅,适合雁鸭类进行潜水;同时,小湖芦苇较高,菖蒲茂盛,既提供了隐蔽场所,又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小湖成为青头潜鸭孵化、育雏的主要场所。
为精确观测,李峰在这段7.5公里长的路上划分了15个观测点,每到一个观测点,李峰都会下车,架起三脚架,打开30倍的单筒望远镜。倘若观测到青头潜鸭,他就立马儿将手机镜头套在望远镜上进行拍照、拍摄。“隔堤路高出地面4米多,高地势为观测提供了不错的视角。”李峰向记者介绍。在每个观测点,李峰都停留10分钟以上,这一路下来,已用去将近三个小时。
从2017年开始,李峰每周都要来衡水湖进行两三次观测。夏季,李峰会选择日出后的清晨4点至7点,或者日落前的下午4点至7点。夏季因为天气炎热,鸟类在中午都不出来活动,这就失去了观测的价值。冬季白天时间较短,李峰有时一整天都在衡水湖畔观测鸟类活动。李峰介绍,目前来看,一年四季都能在衡水湖见到青头潜鸭,但是因为没有给鸟类标记,还不能确定同一只鸟整年一直待在衡水湖。临近湖边,蚊子数量非常多,开口说话时,蚊子都有可能飞到嘴里。李峰对此毫不介意,“湖边肯定会有蚊子”。结束一天的观测后,李峰会仔细检查自己的衣服、裤兜、书包等地方,这些地方都有可能有蚊子。
隔堤路的尽头大门紧锁,游客无法进出这片区域。李峰也表示,最近几年周边村民捡拾鸟蛋的情况逐渐减少,今年他一起都没有见过。除此之外,滨湖新区管委会对湖区及其周边的污染企业及饭店进行关停、搬迁,拆除了沿湖6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青头潜鸭重要活动区的小湖将永久性禁渔。
去年3月8日,中德财政项目专家监测团队在衡水湖一次观测到308只青头潜鸭,引发了世界关注。李峰也明显感觉到环境改善后青头潜鸭数量有所增加。他介绍,之前关于青头潜鸭数量的报告都是专家经过春秋时节很短时间观测得到的,可能并不准确。因此,团队希望通过连续三年的观测,了解到每个季节青头潜鸭的数量和种群,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数据,为后续更好地保护青头潜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