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栋
燕赵文脉渊深流远,千古风物传说无数,每一山、每一水,每一名胜、每一古迹,皆与民间文化伴生而来。往故之事、流传之说,为名胜造境,为古迹流芳,以启迪心灵之力,令人心驰神往于山水之间。及今,俨成旅游之基石,添韵风景,又裨人求知之欲。古人推崇问道自然而涵养修身,今人亦可以旅游为途径,向山水求学问。故此,本报特推出“问学山水 神往燕赵”栏目,藉此探寻传递景观背后之人文,以助力我燕赵旅游。
武备千载,雄峙万古。“天下奇观”者,长城,古今无匹。其古,旌幕狼烟,黄沙白骨;其今,迤逦天际,延袤万里。慕古惜今,即为古者叹,亦当竭力以护之。乌龙沟长城,寂于旷野,世所少闻,而保存之完整,雄姿之可观,幸之喜之。
乌龙沟长城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内长城的一部分。西接山西省平型关南的下关,东北入涞水县,涞源境内全长150公里,经12个乡镇。保存完整,雄姿可观。
乌龙沟原名五龙沟,是因沟北有5条曲折的黑石线而得名。明朝曾多次在乌龙沟修筑关城,驻军防守,形成了紫荆关西北的一处重要关口。乌龙沟关关城西靠山崖,三面环沟,城全部用条石砌筑。
乌龙沟长城的敌楼都十分高大,而且十分密集,大概一千米的范围内挤着十几个敌楼。部分敌楼前伸,似乎是前哨,与后面和侧面的敌楼互为依托,这种形式的长城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有敌楼300个,战台42个,烽火台33个,城堡6座。建造宏伟,楼、墙、台均为条石、平面石、青砖加上石灰所砌,墙身略呈梯形,墙外侧设垛口,上有瞭望口、射眼。敌楼长、宽、高各为12米,分三层,四周有箭窗12个,前后置两门。城墙城门均保存较好,南、西城门均有瓮城环护,瓮城门额各嵌一匾。南瓮匾阴刻横书“栩荆门”,西瓮城匾阴刻横书“镇朔门”。
到乌龙沟长城须先穿过乌龙沟镇,沿一条小河前行大概十分钟的路程,可以看到条石砌成的一个矮矮的城门以及一圈矮墙,城门大约三米高,上面写着“镇朔门”三个大字,上款为“万历甲午岁中秋吉旦”,下款为“钦依乌龙沟把总王国祯立”,城门为瓮城的形式。乌龙沟一带城墙是连续的,奔如怒龙,走势蜿蜒多变。
明朝修建这段长城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防止蒙古族的入侵。明朝疆土面积虽大,军事却一直积弱,军事体制畸形,导致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稳定边疆,而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时北方的蒙古、满族都近距离地威胁北京。俺答汗曾破古北口包围京城三天;明土木之变后的1449年瓦剌曾破紫荆关直逼京城,而乌龙沟就是紫荆关的外围防线,守只有一线,破则京城门户洞开。修建内长城是明朝特殊的条件下的产物:蒙古未灭,时而降伏时而造反;东北的满族也渐渐兴起,不时与明朝军队发生冲突,在自家后院修建一条内部防御线拱卫京师绝对是无奈的选择。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时,曾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也就是天津蓟县、北京昌平、河北保定一线,环绕北京,而戚继光当时的主要敌人就是蒙古,这里的长城也是在戚继光主持下修建的。
2001年6月25日,乌龙沟长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乌龙沟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保存的十分完整,是保存,而不是重新修过。从五、六百年前到现在一直是这个模样,甚至比很多地方近年重修的长城还要完整。长城基本上都是以石块砌成,敌楼为制式的青砖,保存比较完整,敌楼除了顶上的铺房被拆掉了以外,几乎完整无缺,涞源的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城砖均以石灰填缝,这也许是这里长城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为破坏较少,除了自然倒塌的城墙以外,很少看到人为破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