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的北疆博物院,是现存最完整的中国北方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2016年1月,北疆博物院北楼和陈列室重新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博物馆,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这座传奇的博物馆的南楼也正在修缮过程中,预计今年10月对公众开放。
据了解,此次修缮的北疆博物院南楼为砖混结构欧式老楼,1929年由法国永和公司设计监造。主体建筑为二层楼房。南楼的主要功能是藏品收藏(库房)、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图书室)。目前,南楼展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整体修缮和布展准备正在紧张进行,今年10月与观众见面。届时,北疆博物院整体将全面开放。开放后的博物院将在建筑风格、展览布局、标本陈列等方面力求恢复其历史原貌,北疆博物院的科考历史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将成为重点展示内容。
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楼将展出的主要是古哺乳动物的孤品化石,由于科研价值比较重要,因此会用复制品进行展览,孤品用于科研。距今300万年的古哺乳动物标本,要完全1:1复制,藏品从复制到展出大概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次北疆博物院启动的大规模藏品修复,也是北疆博物院自2016年对外开放后的首次。藏品修复加固主要以大型标本为主,引进了最新的高精度文物3D扫描技术。将藏品无损复制,并把藏品相关数据信息拍下来,立体成像,进行3D打印。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可用于展览,观众也可通过视频360度地观看标本。
不仅如此,未来南楼的展览还将体现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的科考历程,比如桑志华经常考察古生物的四大地区(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其中一些标本为孤品。届时,王氏水牛、师氏剑齿象象牙等珍贵标本将与观众见面,让更多观众都能感受到北疆博物院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本报记者 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