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天津“茶馆相声”火爆,中华、名流、金乐等茶馆,常有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专程来津门听相声者,并以此为“时尚”。至今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茶馆相声”。其实,现在流行的“茶馆相声”已有近一百三十年的历史。
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发祥地。在天津相声史上,第一位到天津演出的是相声创始人艺名穷不怕的朱绍文,清咸丰十年(1860)刊行的《津门竹枝词》有:“当街谈相半支离,独有单街河岸奇。三字大书穷不怕,往来过客竞攒资。”的诗句,诗中写的“单街”就是今大胡同河对岸,他在那里撂地说相声,这首诗对他的演出作了较为翔实的记载。但他在天津演出时间不长,很快就返回北京。光绪元年(1875)第二代的北京相声艺人裕二福来津,也在单街撂地说相声,他主要说单口相声,其实表演包袱并不足,但扣子(悬念)多,能抓住观众,自然挣钱就多了,他在天津演出了四年。民国时期的艺人都把他视为天津相声的开山鼻祖。
随后到天津说相声的第三代艺人是阎德山,也是北京人。他是穷不怕的亲徒孙,约于1889年前后来到天津,演出于三角地、西城根等明地。不久就被宝和轩茶楼(茶馆)老板看中,邀请他进茶馆演出。因此,他是全国有资料可查的进入茶馆说相声的第一人。1942年6月天津出版的《游艺画刊》四卷十一期刊载了署名“百吟”的文章《记名故相声艺人阎德山》,评说他的形象“枯瘦如柴,眼大似灯”,他的出场方式也与其他艺人大有不同:“上台后,先将马褂脱下,露出黄色背心(应为坎肩),然后将钱叉(旧时装钱的口袋)取下,放在桌上,俾看钟点,再由腰中取出醒木及鼻烟壶,先闻点鼻烟,当闻烟之时,眼往各处观看,如见熟座,必点首含笑,闻毕,用手将发辫一提,盘在头上。”然后再从容不迫地开始表演。他的表演很有特点,“表情,能以立时变换”。而且,说时还带有身段,“抬手动脚,使听者更觉入昧(味)”。他“将说学斗(逗)唱四字,均做到家”。他很善于运用表情,“其一种奇怪神色,尚未开口,即令人忍俊不禁,至此始拍醒木,开始说书”。可谓有“相”有“声”。他在“宝和轩”说单口相声,与他同台的均是著名艺人,有京韵大鼓创史人刘宝全的师父霍明亮,说评书的名家耿东来等。
稍后,艺名人人乐的陈青山成为到天津演出的第四位相声艺人。他也被邀请进“宝和轩”,开始说暗相声,就是他不露面,在一个布帐子里说笑话,学男女老少多人说话,惟妙惟肖。时间不长,他与阎德山合作说对口相声,这也是天津对口相声之始。
看天津相声的历史,相声演员进茶馆演出始于天津;改革开放时期相声演出回归茶馆仍是天津。天津相声了不起!
高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