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邂逅现代美学

  • 2019-06-29 15:47:39
  • 天津日报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此次联展共设置了“非遗项目互释单元”“非遗生活馆”“传习体验区”“学研成果邀请展”“研培成果展”等多个板块,来自京津冀三地的30多个非遗项目精彩亮相,包括北京的料器、天津的泥人张、河北的秸秆扎刻等。

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主题为“寻匠务本”,旨在充分整合三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合作的平台,展现三地非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承发展的实践,让非遗保护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天津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自信,丰富旅游内涵,展示城市旅游新形象。文化旅游的融合,将为非遗项目的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如何将非遗融入到现代人的使用和消费中,以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能够迎合市场,还能保持本我,这将是非遗项目所面临的课题。

让非遗焕发青春,将老技艺和文化揉进日常生活里

今年56岁的张春林是天津市玻璃画染磨艺术的非遗技艺传承人,他在玻璃上“画”一副梅花喜鹊图,引来了周围群众的围观。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先从背景画起,再层层递进描摹细节,玻璃画的绘画工艺恰好相反。张春林说:“再加之镜面效果,写的字、画的图案都是反的,‘反画正看’是玻璃画的一大特点。”今年年初,张春林开始摸索制作与生活相关的文创作品,在高脚杯、茶具、首饰盒上增添玻璃画元素。“非遗其实离我们很近,我希望通过衍生文创产品,将老技艺和文化揉进日常生活里,让非遗焕发新的青春。”

68岁的徐艳丰来自河北省永清县,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人。在本届非遗展上,由他亲手构建的新作《复兴楼》即将完成──90厘米高的建筑模型运用了超过25万节秸秆,而最细小的秸秆节仅有1.5毫米。在他的手中,高粱秆能化腐朽为神奇。由于秸秆扎刻学习周期长、难度大,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也几乎没有年轻人能真正坚持学习下来。为了传承这项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艳丰的儿女接过了艰巨的使命,儿子徐健甚至在考上医学院后放弃了学业,从19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技艺。秸秆扎刻技艺要想传承发展必须有新人加入,他非常愿意向更多年轻人传授技艺,使这项民间艺术瑰宝世代传承下去。徐艳丰说:“我来这儿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给大伙做演示。相信总会有人会因为我的展示和介绍而了解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现场的传承人中,25岁的魏博文是在场最年轻的传承人。作为“风筝魏”第五代传承人,理工科毕业的他对风筝情有独钟,“我打小就接触风筝。其实好多手艺不是特别难,这个需要你坐的住,有耐心。刚开始的时候基本功练得多,白描、晕色等,手不能抖,比如说劈竹子有薄有厚,练得多了就会精准许多,这就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小小风筝作为天津民间工艺品三绝之一,在选材、制作上也大有讲究。风筝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风筝骨架采用立体结构,不用一针一线,使用传统家具的打眼扣榫结构,使用真丝绢裱糊,更具突破性地将风筝作成可拆散结构,可将风筝装到小盒中。“我们家每一个做出来的风筝,都是保证能飞的。”魏博文自豪地说。谈及如何创新的问题,魏博文拿出了一个压在玻璃板间的仿真蜻蜓风筝,他指着说:“我们新做的类似标本的仿生风筝,难度在于纯手工绘制,这机器做不出来的。风筝的骨架是拿刀一点点片的,绘画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特别费劲。”“风筝魏”传承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魏博文深知身上的重担:“我们这门技艺是民间传统技艺,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数代人的心血。我们把这个品牌做出来了,我们需要让更多的天津人知道。所以说我们做的每一步更需要好好做,每一步都需要无数次的磨炼和重复来完成,不断地重复,直到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传统技艺重获新生,源于国人文化自信

展览的“非遗生活馆”甄选了三地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生活空间”和“创意集市”,传达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同时,本次联展还特设了“传习体验区”,每天上下午各一小时的课程安排,对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合真传统手工制香技艺、中式插花三个项目进行技艺传习。

在中式插花区域围坐了许多观众,在这里他们体验了一次中式插花,并对这一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两只花,一个花瓶,就能显现出文雅的意境。易花道副教授肖培介绍说:“西式的插花中花的数量比较多,中式插花只要三两只花,而且多为木本植物,讲究意境感,一定要有空间的留白,更能体现自然之美。插花需要对花与自然有了解,才能美。”肖培表示,中式插花的难度在于结构和搭配的掌握,“就像是阴阳结合打太极一样,需要取长补短,有梳有密,花少反而难。”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并称为宋代文人四艺,中式插花技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令人惋惜的是,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清代后遭遇失传,他们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对中国插花的历史遗存进行挖掘、整理、归纳,并借鉴和汲取了日本插花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插花的内容,使得这一技艺得以恢复,“日本的花道是源于中国的,日本花道被誉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中式插花很少有人了解,插花技艺是师傅带徒弟这样的传承方式,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传统的插花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把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她发现,中式插花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大家可能越来越喜欢中国自己的东西,包括家居,喜欢自然的、新中式的风格,中式插花的装饰也越来越适应大家的生活。这可能就是一点点的变化,却显示出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更为自信和喜爱,大环境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杨静霞表示,现场“传习体验区”的设置是希望观众参与到非遗的项目中,从而体会到非遗的无穷魅力,“这些项目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都是老百姓感兴趣的项目。”杨静霞介绍,本次联展是第二次在天津轮值展出,在展品的选择上和整体的设计理念上,都突破了常规的形式,活化了非遗对于当代使用性的一个创新,杨静霞说:“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是我国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性的交流盛会,而且现在成为了非遗活动中的一个新的文化品牌。这将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保护的成果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

非遗的形可以变,文化的底蕴不变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非遗保护理念的普及,传统工艺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在“研培成果展”区域,展示了我市研培计划实施四年来,京津冀三地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的实施历程、教学经验和在“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方面取得的成果。2015年启动的非遗研培计划,为在新时代重新建立传统工艺行业与院校的联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契机。迄今为止,百余所院校加入了中国非遗保护的行列,他们依据自身的特色,以优质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为广大的非遗传承人群服务。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徐军向记者介绍到,从2015年全国试点有20多所高校,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是天津最早加入到该项目中的高校,随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逐渐加入到队伍当中。天津工业大学以纺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切入点,课程主要分为织、染、印、绣四大类。研培计划中,大多数非遗的传承人来自于农村,他们自身的技艺十分精湛,但对市场却缺乏了解。徐军说:“现场来了的威县土布的陈爱国就是我们的学员,过去娴熟的技艺就是织布,现在展位上她印的、织的、绣的,是在我们这里学习后创作的。通过短短一个月的进修时间,开拓了她好多思路。”“陇原巧手”是甘肃精准脱贫的一个项目。2016年,“陇原巧手”与天津工业大学达成校企合作,作为陇原巧手的研发培训基地,每年可以定向输送一批陇原巧手保送深造学习,帮助巧手们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徐军认为,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不是培养几位传承人,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可能已经超出了最早的研培给我们的范围,我们在当地落地,在当地开花结果,让当地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获益,哪怕在收入上带来微小的提高,这都是非遗培训可喜的硕果。”

未来的市场消费群主体是年轻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美的认知也将影响着非遗本身。这些传统的技艺与现代时尚的元素相结合,是一种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和再创造。徐军说:“我们不是强拉,不是把古代的元素和现代的元素强硬地糅合,而是里面有能够自圆其说,或者在视觉上的一种美感的呈现,这就是高校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遵循的是,非遗的形可以变,非遗的神在,文化的底蕴不变,现代人向上、向善、向美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首次引入了别具新意的非遗文创概念。“学研成果邀请展”则呈现了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合作的成果。天津科技大学的师生对我市非遗项目中的56项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并创作了文创产品和包装设计。天津科技大学张灏教授表示,她一直在思考“非遗保护,真正应该保护的是什么”的一问题。在她看来,这些年非遗的传播推广较少关注非遗的文化内涵。她认为,非遗进校园应该更多的走入高校,让年轻人看得清,摸得着,从而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使得他们开始接触最优秀闪光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传播方式会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