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安(1935-2017)为刘月亭次子,解放前随父亲刘月亭在各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刘志安先是加入了国家杂技团,后支援内蒙古,与堂妹刘志霞一起加入内蒙古东胜杂技团,兄妹二人表演对手叉。
刘志安除了家传的飞叉技艺外,还擅长顶坛,并自创了“玻璃杯打蛋”的表演。即口衔支架,支架上放四支玻璃杯,玻璃杯上再放玻璃隔板,隔板上再放玻璃杯,如此层层叠加,约有五六层,最上面一层玻璃杯上为木板,木板上正对着四支玻璃杯的位置各放一枚鸡蛋。刘志安衔着玻璃杯架做各种高难度动作,然后以棍子击飞最顶层的木板,鸡蛋落入玻璃杯中。这一技艺目前已经失传。
刘志霞1940年出生,为刘月亭胞弟刘月丰之女,自幼随伯父刘月亭习叉,后定居于内蒙古乌海市。刘志霞的爱人关延庆,也是内蒙古地区著名的杂技演员,擅长三把刀、水流星、火流星。关延庆、刘志霞之子关连城擅长魔术表演。
关延庆、刘志霞夫妇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人们都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刘志安更加惦记独自在老家生活的父亲刘月亭,便辞去杂技团的工作,回家务农,照顾父亲。
1962年刘志安回村后,刘月亭、刘志安父子在南五道口村又培养了第四代传人。主要有刘志敏、刘胜利、刘志军、刘景辉、曹志华、王文传、王文勇、王宝堂、齐福安、马炳强、张海友等十几人。
第四代传人刘胜利
时逢国家盛世 重振百年技艺第四代传人中,天赋较高、获刘月亭、刘志安重点培养的有两人,即刘志敏与刘胜利。刘志敏为刘月丰之女,刘志霞胞妹,1962年出生。刘胜利为刘志安之子,1964年出生。姑侄二人从小练习对手叉,均得家学真传。
1976年,“文革”结束,文化复兴,廊坊地区组织了首次花会汇演。永清及附近县区的一些飞叉表演,也是自南五道口村刘家习得,如安次区的黄漕飞叉。黄漕叉会准备参加这次汇演,但人手不足,便到南五道口村“请师傅”助演。汇演时,刘胜利打头,刘志敏压尾,表演“行叉”长达五华里,艺压众花会,引得了观众一路喝彩、掌声。
刘志敏演出飞叉这一时期,各地纷纷重建文化艺术团体。因刘氏飞叉名扬全国,各地杂技团慕名到南五道口村来选拔飞叉演员。
1977年,刘志敏被河南省洛阳市杂技团选走,后成为洛阳杂技团的主要演员,中国杂技协会河南省杂协会员。1986年参加河南省杂技大赛中,荣获特等奖,获得奖金5000元。刘志敏始终在洛阳市杂技团工作,退休后在陕西省西安市定居。
1977年,刘志敏被选走两个月后,刘胜利也被山西省郓城市杂技团选走。1980年底,刘胜利到河南省洛阳市杂技团工作,与刘志敏演对手叉,也表演顶坛。1981年下半年,又回到家乡,加入廊坊市杂技团。在廊坊市杂技团期间,刘胜利又学会了马术表演。1988年,刘胜利结婚后,离开杂技团,回到南五道口村务农至今。
到上世纪80年代,因村民都忙于发展经济,孩子们埋头学业,南五道口飞云会解散,沉寂了30余年。只分布在全国各地刘氏子孙,还在杂技舞台上表演着刘氏飞叉。
2016年,南五道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宝贵意识到刘氏飞叉是南五道口村的一件珍宝,不应失传,于是开始重新组织飞叉传承与弘扬。2016年,刘胜利到河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百姓大舞台”节目中表演刘氏飞叉,唤起了村民们重拾飞叉表演的信心。2018年初,王宝贵、刘胜利组织起了村里十几个10-13岁的孩子学习飞叉技艺。周末或假期中,每天晚上八点半,刘胜利在村中的文化广场教孩子们练叉,一些青壮年村民也跟着学习。历时一年多,孩子们已经习得了多套表演动作,成为南五道口飞叉的第五代传人,南五道口飞云会也得以重新组建。
刘胜利教孩子们练习飞叉
南五道口飞云会在表演飞叉时,乐队的伴奏也很重要。飞叉乐队包括鼓、大镲、小镲、小堂锣,其中鼓是整个乐队的灵魂,不仅指挥着乐队的节奏,还帮助飞叉演员把握着节奏。乐队的中的鼓师要时刻关注演员的动作,如演员要表演大动作时,鼓师要先重击鼓一下,大镲紧跟着击一下,发出“噔嚓”的节奏。
南五道口飞云会的乐队与飞叉一样,也经历了四代传人,第一代鼓师为马西林、王振芳、窦国贤,第二代鼓师为张殿如、杜宝春,第三代鼓师为窦凤来,第四代鼓师为王文京、王文景。到采访时,窦凤来已经89岁高龄,打鼓仍然打得虎虎生凤,老人家正在培养第五代鼓师。
刘氏飞叉与南五道口飞云会在120多年间,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起伏跌宕,也演绎着兴衰荣辱,但无论何种境遇,刘氏家族以及南五道口村民,始终坚守着这份执着、这份情怀,历百年而不渝,实为可贵可敬,祝愿刘氏飞叉与南五道口飞云会能够借此盛世,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