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廷补绣传统美术,远看是一幅精美的画,近看却是由一块块细小的织物堆贴缝缀而成,这就是旧称“丝绫堆绣”的北京宫廷补绣。补绣源自唐代的堆绫、贴绢工艺,将不同颜色的面料剪成块状,再堆叠、粘贴、缝缀,辅助刺绣、抽纱,拼成多层次的图案,是具有浅浮雕效果的一种织物装饰技法。过去常用在荷包、椅垫、鞋履等生活用品,或者大型挂件中。
制作一幅补绣作品,首先要创作设计、制作图版、配色,再沿轮廓线将图版各部分剪开,接着用织物一块块进行剪贴,包括贴棉、开纱、拨活、攒活、刺绣等环节。为表现色彩浓淡变化,专门生产有条带状渐变晕染色的凤尾纱,可以照着每个色块的明暗关系、浓淡方向去剪,称为“开纱”。接着衬上薄棉,包在相应形状的纸板上,即“硬拨”,再按照重叠关系粘贴,攒成精美的画面。最后花蕊、人物的眉眼等部分用刺绣来画龙点睛。
1949年后,补绣艺人大多进入了先后成立的挑、补、绣花生产合作社。李开泰、崔洁等老艺人,在继承宫廷补绣技艺的基础上,也不断丰富新的技法,使得补绣工艺更适合表现复杂的画面,制作了很多精品。如 2001年为北京雍和宫复制的大型挂轴《绿度母》,用数千块丝绸堆贴而成,融合新的硬拨技法,不仅神韵几可媲美原作,而且更加耐久。《昭陵六骏》《五牛图》《唐女马球图》《一团和气》《清明上河图》等新创作的大型作品,还多次在国际、国内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并被当作国礼赠送和收藏。
雍和宫收藏的清代《绿度母》挂轴,用数千块丝绸堆贴而成,清末民初的荷花牡丹堆绫苫巾 相传是乾隆皇帝生母崇庆太后带领宫女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