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蓟州区人民政府公布批准将“西井峪村砌石技艺”在内的8个项目,列入蓟州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文件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蓟州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窦燕山传说故事”、“官善熏肠制作技艺”、“蓟州皮影”、“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泰德楼八大碗制作技艺”、“西井峪村砌石技艺”、“蓟州西路评剧”确定为蓟州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现予以公布。
来看看这些蓟州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几个?
1、西井峪村砌石技艺
石头砌筑房屋,是蓟州山区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蓟州传统砌石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而西井峪村也称“石头村”。村内随处可见清末民初构建的石屋、石院、石板路和梯田石坝台,历史建筑类型和建筑装饰艺术类型丰富。西井峪村历史建筑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公共建筑和民居两大类。街道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除了街巷外,还保留有水井、石凳、石碾、石桌、圪针栅栏、石磨、石碾、院墙、轱辘等;民居以清和民国建筑居多,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民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为硬山青瓦,墙面多为砖、石混作。院墙以石墙居多,少量篱笆,石墙材料采用当地特色片石,砌筑工艺以“干摆”为主,具有坚固、美观、实用的特点。
西井峪影像工作室出品 纪录短片《砌石头墙的一天》
2、窦燕山传说故事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他家住蓟州渔阳,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山。窦燕山生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窦燕山年轻时虽然家境富裕,他不懂广行善事,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窦燕山梦后改家风、拾重金坐等失主、出巨资帮助穷人、五子跳龙门等传说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家喻户晓。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和人生智慧。祈望每一位贤明的父母,能由此体悟出家庭教育的真谛。
3、官善熏肠制作技艺
蓟州区官善熏肠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御膳集各地风物、工艺之大成,宫廷贵族保留了骑射民族的饮食习惯。据考究,乾隆皇帝最爱吃荤菜,熏制肉食尤其受到重视。曾经一位跟随乾隆盘山巡游的御厨罗氏因年事已高,又喜爱蓟州风景,就留在蓟州官善村,安家置业以度晚年。然而罗氏御厨后裔子嗣凋零,竟无儿孙可传承,便有意在村民中寻找朴实诚恳、心灵手巧之人。一番考察后,御厨判定家中长工张瑞斌为人老实、待人诚挚,罗氏遂将拿手绝活一一传授给他。张瑞斌这位普通农民让御厨家族的熏肠手艺走出宫廷,进入民间。从此,“官善熏肠”成为张家世代流传的美食炮制技艺,代代延续、传承不断。
4、蓟州皮影
全国皮影流派众多,蓟州皮影同源于唐山皮影,属滦州影系,为唐山皮影西路,是蓟州流行于民间的主要剧种,据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据皮影老艺人口述,清末时期,民国期间,蓟州主要影班有袁万顺班、边七班等,他们除满足本地区演出需求外,还经常到周边的宝坻、平谷、遵化、兴隆以及承德、内蒙、东北等地演出,促进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抗日战争期间,蓟县有30多个民间影班。滦西影社袁万顺等皮影艺人深入一线,自编自演《顽固回头》《枪毙杨山》《张月自尽》等剧目,宣传抗日思想,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后,蓟县约有70余个影班。其中,陈云阁所在的新新影社曾为苏联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演出《哪吒闹海》,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双挂印》。
5、金桶千层饼制技艺
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为清乾隆年间蓟州李利研制,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李利,蓟州穿芳峪镇田蔡庄村人,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御厨。他当时研制的这道主食,形似小圆桶,内有十数层,层层相分,外黄里暄,酥软油润,热食不腻,凉吃不散口。这个外酥里软、层层薄如蝉翼、味道香美的美食深受乾隆皇帝喜欢,赐名千层饼。2010年至今,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四季风》《赶大集》等节目中多次宣传、报道蓟州区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并于2012 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国家级专利。2018年4月,赵国卿在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挑战不可能》节目中获得民间高手称号。如今,蓟州区金桶千层饼在京津冀一带家喻户晓。
6、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
蓟州区马伸桥镇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年间,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第一代手艺人刘翔向其岳父学习制作红薯粉条,挑担进京靠卖粉条维持生计。其子刘志国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红薯粉条制作技艺,后将其红薯粉条制作技艺传于长子刘春。刘春之子刘长河跟随父亲耳濡目染,对粉条制作技艺了如指掌,刘长河的儿子刘军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一起制作粉条,学会了粉条传统制作技艺,并加以创新,用红薯、豌豆、绿豆、淀粉按一定比例生产制作出更筋道、薯香味更浓郁、营养更丰富的红薯豆类粉条,深受大众一致好评。
7、泰德楼八大碗制作技艺
蓟州泰德楼八大碗,享誉京津,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清朝,至今有100多年历史。清末,蓟州人赵赞合经营泰德居饭庄,熟练掌握蓟州传统“八大碗”制作技艺。庚子年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紫禁城,御厨李长生到蓟州躲避灾难,住在泰德居饭庄,向赵赞合亲自传授宫廷“八大碗”烹饪技艺。赵赞合虚心好学,认真琢磨,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宫廷“八大碗”烹饪要领。赵赞合把蓟州传统“八大碗”和宫廷“八大碗”技艺充分融合,并进行创新,最后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泰德居“八大碗”菜系,创建了泰德居“八大碗”烹饪技艺。经过赵家几代人代代相传,泰德居“八大碗”在蓟州有很大知名度,深受人们喜爱。
8、蓟州西路评剧
蓟州西路评剧起源于蓟州的西部莲花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蓟州西路评剧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莲花落、彩旦莲花落、北京蹦蹦、蹦蹦戏的衰败与消亡、西路评剧。蓟州西路评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刘子琢。其一生授徒无数,将西路评剧传承发展至今已历经四代。蓟州西路评剧的表现形式是现代评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一百多年前的起源、变革、发展、兴起到后来的东西两路统一。蓟州西路评剧的几代艺人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他们坚守故土、代代相传,继承连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