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最网红】传承善孝!霸州籍退休少将复原亲人故居 细节之处彰显善孝文化

  • 2019-10-31 14:27:32
  • 霸州发布

在莲叶田田的东淀水乡,在蜿蜒流淌的中亭河畔,坐落着一个小村庄——霸州市东杨庄乡黄庄子村。它曾是贺龙元帅120师独一旅、独二旅的重要兵源地。后来,这个村又出了一位军中儒将袁有望。

袁有望于1965年入伍,先后从事军事、政治工作,1999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7年底,他退休后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先后研究、整理了和谐文化、团史文化、家谱文化等。2018年3月,他为报答舅爷黄金亭、舅奶张金珍对父亲袁希程、姑姑袁大兰和自己的养育之恩,用了1年零5个月的时间,恢复舅爷舅奶故居原貌,以示永久性纪念。在建设的同时,他注重展现黄庄子村乃至中亭河畔古民居的建筑特点,以小院子窥大风貌。

袁有望将这座小院命名为“善孝门第”。目前,本村村民、三乡五里的乡亲以及外省市的客人,共计千余人来此参观。善孝文化正从这里向外传播……

在善孝门第的小院里,张士威正为游客解说墙上的石刻。

复原亲人故居报恩情

袁有望18岁参军入伍,在80552部队,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团政委。后任80814部队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80310部队政委,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政委,在第二炮兵政治部做副主任工作直至退休,军旅生涯光辉而精彩。他退休之后,在北京居住,但始终惦念故乡。谈及过往,今年72岁的袁老打开了话匣子。

1947年8月,袁有望出生于黄庄子村一个特殊家庭中。“我的亲奶奶在28岁就去世了。7岁的父亲和2岁的姑姑便由他们的舅舅、舅妈抚养,直至男婚女嫁。两位老人视父亲和姑姑为己出,我出生后就一直称他们为爷爷奶奶。我7岁时,父母离异,分别组成了新的家庭,我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受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袁有望回忆说。

“爷爷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奶奶是一个‘缠过脚又放开了’的家庭妇女,他们无房、无地、无儿女且无文化。1947年土地改革,爷爷奶奶分到了3间房子、5亩田地。在生活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们养育了袁家两代三人,是我们袁家的大功臣、大恩人。这样的恩德是我永不能忘的。”

长大后的袁有望对两位老人非常孝顺。到了成婚年纪,他谢绝了很多城里的媒人,坚持在老家相亲。第一任妻子邱淑敏温柔朴实,陪伴两位老人多年,袁有望和邱淑敏将收入都交给老人,坚持让老人当家,以尽孝道。

“2018年清明节,正值奶奶去世41周年、爷爷去世38周年之际,我下决心恢复他们的故居,打算建一个有建筑特色、文化底蕴、纪念意义的农家小院——善孝门第。”袁有望说。

在善孝门第,袁有望坐在西屋的土炕上看书。

百余人自发参与小院建设

起初,袁有望与老战友张士威、同母异父的弟弟韩振阳、第二任妻子韩峭青商量。张士威是霸州市霸州镇渔津洼村人,和袁有望同批入伍,1969年复员回家,先后从事烧砖、盖房等工作,有建筑功底;韩振阳会木工活;因为是自费建设,需要花夫妻的共同财产,他必须征得韩峭青的同意。三人得知后,非常赞同,并表示将大力支持。

紧接着,袁有望又联系了黄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宗福。黄宗福一直致力于善孝品德的传播,听闻这个计划,他非常支持。“小院的主体构思都是按照袁将军的想法,建设的核心小组有9人。这9人奉献了不同的力量,我主要负责协调相关事宜。”黄宗福说。

不久,村民黄志凯也加入了进来,他家存放着很多老物件,有百年小坐柜、橱柜、大板凳,还有几十年的纸糊箱等。他愿意无偿奉献出来,进行展示。黄庄子村民风淳朴,听到这个消息,很多村民自愿加入进来。

随着善孝门第建设不断推进,来自五湖四海的馈赠也都涌向小院。家具、农具、渔具、书法作品、“援老筑路”纪念品……小院展品越来越丰富。善孝门第得以建成,展品共计210件。

“截止近日,为小院建设作出贡献的共有108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湖北、云南、陕西、福建等七个省市。正好与梁山好汉108将的数字巧合。”袁有望笑着说。

善孝门第里,过堂屋一角。

善孝门第的小院里摆着的船型渔具架。

细节之处彰显善孝文化近日,记者来到黄庄子村探访。善孝门第坐落在一个胡同口,占地110平方米,青灰色的砖瓦渗透着时代的气息。

置身大门外,便能感受到小院的精致古朴。门楼上有砖雕匾额,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楹联,上联是“无嗣无财无遗憾”,下联是“有情有德有传承”,横批“有无相生”。袁有望介绍,这副楹联是83岁的武汉书法家陈礼熙先生撰写的,是善孝门第精神的最好体现。

轻轻推开古朴厚重的木门,“吱吱”的响声仿佛将人的思绪拉回到很久以前。小院布置别有洞天,东墙下,一个农具架映入眼帘,架子上放着10件常见农具。西墙下的船型渔具架与之相对应,农具架和渔具架都是霸州市钢架结构厂厂长李壮设计制作的。渔具架的主体部分由竹竿编制而成,上面挂着中亭河畔常用的8件渔具,最大的一件是撒网,最小一件是螃蟹卡。渔具架的底座是一条“枪排”(指小船)。“这是仿造当年我们家那条小船做的,同比例缩小。那时,我们胡同家家都有船,大多是‘枪排’。在我看来,这是一件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展现着水乡独有的风貌。这样好的物件,就是放在展览馆也是上乘之作。”袁有望边介绍边感叹。

进入正房的门,就是过堂屋。袁有望说,来客必须先到上房屋,上房屋就是东屋,东为上,这是老规矩。

东屋着重体现“善”文化。这是黄金亭、张金珍夫妇曾居住的房间,袁有望完全按照原貌恢复的。环顾小屋,记者发现,小屋没有吊顶,露着椽子和苇箔。一根电线吊着一个光秃秃的灯泡,颇有年代感。窗户是“吊子窗户”(一种老式窗户样式,打开窗户后,一侧需挂在从房顶垂下来的挂钩上)。

袁有望说:“‘吊’窗户的钩子不好找,是李壮打制的。上面所使用的麻绳是妹妹黄留仙用保存了多年的青麻纺制的。窗户上使用的有机玻璃有一个特别的故事。我弟弟韩振阳去购买玻璃时,素不相识的厂长狄国成听说是用于善孝门第建设,立即表示免费赠送。在建设中,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袁有望还将两位老人的照片放大、裱好,挂在东墙上。“奶奶的照片是1938年拍的,我已经保存了80多年。我还曾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辗转多家照相馆,才得以将这张照片修复完好。”

小屋盘的是土炕,土炕上摆着一个吃饭用的小桌子。这是张士威赠送的,小桌子从张士威的爷爷一辈开始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屋内除了大物件还有一些小物件,细节之处更令人感怀过去。

过堂屋也是按照原貌恢复,东西两边各垒了一个锅台,东北角放了一个水缸,旁边是水桶、扁担。水缸上面还挂着一个饽饽篮子。北墙上展示着六扇屏书法作品,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协会秘书长李劲松根据袁有望所述撰写的。题目是《与人为善赞》,内容是黄金亭、张金珍以及乡亲们的一些善举。

西屋着重体现“孝”文化,是袁有望、邱淑敏夫妇居住过的房间。土炕上摆着当年北京东方红木器厂出品的一对木本色箱子,呈现了当年的婚庆特点。北墙上,一幅书法作品《孝心十记》引人注目,这是袁有望的老战友张士威撰文、史万军书写的,二人以所见所闻,呈现了袁有望及家人尽孝的故事,于后人是一份难得的善孝教材。

倒座房面积不大,却布置得格外别致,也格外发人深省。西墙上挂着一个“博古架”。架子上有5件藏品,秦砖、汉瓦、唐三彩和宋朝时期的倒流壶、明朝的景泰蓝作品,其他3面墙上还挂着清代盛行的木雕作品。

“这样布置的寓意是,秦代给我们留下了秦砖,汉代给我们留下了汉瓦,唐代给我们留下了唐三彩,宋代给我们留下了倒流壶,明代给我们留下了景泰蓝,清代给我们留下了木雕,历朝历代都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精品。希望,游客在参观小院后,思考一下,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袁有望介绍。

一个多月来吸引

千余游客参观

善孝门第建成后,成为了霸州一带游览热地,袁有望等人每天迎来送往,据统计已有千余人来此参观。在采访中,袁有望拿出了一本游客记录。本子上有时间规划和预约记录,9月份的区域都写满了字,还有添加的痕迹。

袁有望说,小院面积不大,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观赏感受,只能采用预约的方式控制人流量。目前,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两三批游客到访,他和张士威任解说人。每一批游客到访,他们都要从胡同开始讲起,在小院转一圈下来一般要1个小时。

采访当天,正赶上霸州市实达会计事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维新组织12位员工前来参观。他是袁有望的同班战友,已是第三次来到这里。

“小院的建筑风格集水乡所有建筑精华,布局精致,又有书法名家参与,非常值得一览。这是为了报答老人养育之恩建造的,立意厚重,从传承善孝方面讲,不可多得。此外,人们还可以在观赏老物件中,感受时代更迭,从而受到启示……这里给我的感受就是‘院小乾坤大,文化底蕴深’。”李维新说。

前不久,村小学教师张春梅、肖永健带领自己的学生前来参观。“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们最应该了解过去,只有懂得珍惜,才能创造未来。今后,我们将按照班次,继续带领孩子们前来参观。”黄宗福表示,他计划以此为起点,将传统文化推广出去。这个胡同里有几套百年上下的老房子,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村里还计划修建一个村史馆或名人堂。

“建设善孝门第,一是为了怀念爷爷奶奶,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二是想通过耕捕用具及民俗器物的展示,让大家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农村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扎根于参观者的思想深处。”袁有望感慨地说。

早在53年前,袁有望就养成了写心得笔记的习惯,此后一直笔耕不辍。目前,他已写下了43本心得笔记,共计480多万字,还先后出版了《哲学与工作》《十二生肖年年说》《袁氏家谱》《咱团组建我当兵》等10部著作,他说:“生命是宝贵的,不能虚度光阴,人生在世,总要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永远在前进的路上!”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