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在天津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邀请全国非遗曲艺传承人进行集中展示演出、交流调研并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
天津市群星剧院和河西区文化中心两个场地将连续举办20场曲艺类非遗项目的驻场演出,有关专家学者将对演出进行点评。174个全国曲艺类非遗节目将依次演出,现场展示非遗曲艺的独特魅力,体现曲艺项目的丰富多彩。一场“非遗盛会”即将拉开帷幕。
说到“曲艺之乡”,那便是天津。九河下梢、五方杂处,最具特征的民间文化就当属曲艺了。许多的曲艺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的,它们在相互借鉴吸收的过程中日益繁荣,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曲艺名匠,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马三立和骆玉笙。
“马氏相声”
马三立,中国已故相声泰斗,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他是一位享誉内外、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马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尊敬爱戴。
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家庭环境使马三立从小就对相声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他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自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1947年马三立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受到极大关注。
“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是马派艺术的特点。本色、自然,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内容上善于刻画小市民的形象,艺术手法和美学趣味以“自嘲”为主。经历动荡后,年逾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段子再现舞台,之后又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创作表演了《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等精彩的单口小段。这些小段不仅融合了传统相声讽刺、幽默的固有特点,又带有马派相声的特色,透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形成马三立艺术创作上的另一高峰。
马三立毕生为相声事业奋斗,为老百姓们带来了最朴实的欢乐,他是众人眼中的“相声大师”,但他自己却表示:“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热爱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
“骆派”京韵大鼓
骆玉笙,艺名小彩舞,中国已故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并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纪元。
1931年,17岁的骆玉笙正式演唱京韵大鼓,1934年拜韩永禄为师,学习刘派大鼓曲目。老师根据骆玉笙的音色特点设计了独特唱腔,使她后来获得“金嗓歌王”称号。早期的骆玉笙以演唱悲曲见长,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1951年骆玉笙参加天津曲艺团,唱段以声情激越、昂扬向上著称,演唱的新编革命题材曲目《黄继光》、《光荣的航程》等获得一致赞誉。1980年,津门曲荟时隔18年后再度拉开帷幕,这是一次名家云集的天津曲艺界盛会。骆玉笙演唱了《子期听琴》、《祭晴雯》等曲目。1985年,电视剧《四世同堂》摄制组以及著名作曲家雷振邦、雷蕾父女邀请年过古稀的骆玉笙为其录制片头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播出后反响强烈,骆玉笙的名字自此响彻华夏大地。
“骆派”京韵大鼓在讲求演唱“字正腔圆”时,很重视唱词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做到连贯自然,不露痕迹。在感情和韵味方面,“骆派”也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它追求说情、唱情,抒情细腻,色彩浓郁,要求从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出发去出字、用声,讲求声、情、字、韵的紧密结合,使唱出的韵味传情、传神。“骆派京韵大鼓”为天津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天津的曲艺演出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名演员众多。
80年代末以后的骆玉笙由于年龄的关系,登台的机会已经不多,演唱也以小段为主,但每每登台,热情的观众依旧趋之若鹜,掌声络绎不绝。1993年第八届津门曲荟,骆玉笙以80高龄演唱《击鼓骂曹》,高难度的击鼓动作完成得堪称完美,成为了一段佳话。
一代又一代的曲艺演员们活跃在天津的大舞台上,让它无愧于“曲艺之乡”的盛名。有人说天津人懂曲艺是懂到骨子里的。用老前辈们的话讲,不到天津来演出,不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你就成不了“角”。
很多“新生代”常会说:在天津演出,紧张,老百姓个个都是行家。但正因为有了“行家们”的喜欢、热爱,演员的一身技艺才算是“用得其所”。秉承着老前辈们对于曲艺的这份“匠心”,新生代的演员们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稳当。
“来天津不听相声总感觉少些什么”,这成为许多来客们发自内心的感慨。走进茶馆,各个曲种异彩纷呈,台上台下掌声笑声连绵不绝,有多少烦心事也“抛到脖子后面去了”。对曲艺感兴趣?不妨跟天津人交个朋友,乐观爽朗的他们会一定会邀请你去边吃边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