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锅就有锅盖,锅盖是百姓家厨房灶台上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老辈儿的唐山人大都把锅盖叫“盖天”,“天”读轻声,读作“ɡàitiɑn”。锅盖就是盖锅的盖子,把它盖在锅上,咋儿就成了“盖天”呢?小的时候不解其意,后来读《汉书·郦食其传》,其中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语句,至此忽然开悟。“民以食为天”,锅里蒸着、煮着的都是吃食,这锅可不是比天还大,盖上锅可不就“盖”上“天”了么?老祖先给锅盖起的这个名号,真是太贴切了,太富有诗意了。
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有这样的描写:“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说天好像一个巨大的毡帐,笼罩着四周的原野。这是把“天”比作了圆顶帐篷。我没见过蒙古人的帐篷,但对天也有自己的比喻。小时候,在村外空旷的原野上玩耍,仰望天空时,常常有这样的联想,好像天就像一口巨大的锅在头顶上扣着。其实,把那圆顶毡帐翻过来,不也像巨型的开口的锅么?如果把“锅”的开口儿盖上,不就是“盖”上了“天”么?因此,把盖“锅”的东西叫作“盖天”,也就合乎道理了。这样理解“盖天”,也很象形,也挺有意思。
旧时的“盖天”,有软硬之分。硬“盖天”是用两层秫秸的上稍串制而成,上下两层呈十字排布。因为锅口是圆的,所以硬“盖天”大多是圆形的。也有方形的,但不用于盖锅,多是用于放置饺子或其他食物。软“盖天”是用秫秸蔑子或苇蔑子编织而成,呈近似于圆的多边形,就像圆形的席子。根据锅的大小,“盖天”也大小不一,较大的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大灶上的八印锅 “盖天”,最小的是火炉上用的小锅“盖天”。硬“盖天”通常多用于“蒸”,比如蒸馒头、米饭或贴饽饽,盖上软“盖天”后还要加盖硬“盖天”,上面还需压上一种重物,为的是锅里的蒸气不易散发,使食物易熟。软“盖天”多用于“煮”,比如烧水、做汤、熬粥等,只需盖软“盖天”即可。硬“盖天”较软“盖天”用途更广,还可用来“盖”粮缸、米缸、酱缸、水缸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盖天”也随之不断演变和更新。秫秸杆儿或秫秸蔑子、苇蔑子串编的“盖天”,使用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变形或腐烂,经济条件差的时候,往往是对付着使用,条件好了,人们逐渐使用它的替代品,如木头的、铁皮的、铝皮的、玻璃的等诸类“盖天”。 由于铁“盖天”、铝“盖天”、玻璃“盖天”经久耐用,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用秫秸杆儿或秫秸糜子、苇糜子串编的“盖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类“盖天”甚至可以当作文物保藏了。旧时那些靠串编“盖天”谋生生的人,早就该失业了。
旧时“盖天”,是用纯自然的原料串、编而成的。据老人们的经验,用那种“盖天”做成的饭食,如同用苇叶包成的粽子,别有一种特殊的馨香。上了年纪的人常常感叹:同样的锅,蒸出的米饭,炖出来的肉,咋儿就不对以前的味儿了呢?“盖天”变了,味道也跟着变了。人们在享用新式“盖天”的同时,与大自然的距离又远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