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方言:砢碜(kēchen)

  • 2019-11-11 20:14:11
  • 老庄呔儿语聊吧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砢碜”一词,释为:“<方>寒碜。”解释虽然简单,却表达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砢碜”属于方言,二是与“寒碜”同义。

对于“寒碜”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作如下解释:

①丑陋;难看:这孩子长得不寒碜。②丢脸;不体面:全班同学就他考试不及格,真寒碜!③讥笑,揭人短处,使失体面:你这是存心寒碜我|叫人寒碜了一顿。

“寒”的本义是冷,上面的意思都是由“冷”引申而来的。如“清寒”表示贫穷“寒门”表示出身贫穷之家等。因此,“寒”有“贫穷”的意思。一个人不论是物质上“寒”还是精神上“寒”,常常会被人瞧不起,让人鄙视,因而就与丑陋、不体面搭了边。“碜”原作“伧”,此字还读作“cānɡ”,表示粗俗、鄙贱,“粗俗、鄙贱”在人们的观念中无疑是丑陋的,不体面的。后来“伧”字变成了“碜”字,“碜”也含有丑、难看的意思。“碜”本读“chěn”,在口语中随了“伧”的读音,在“寒碜”一词中读作“chen”,发轻声。

从上面分析可知,“砢碜”是书面语“寒碜”的口语形式。凡是表达“寒碜”意思的都可以说成“砢碜”。表示丑陋、难看的意思,唐山人大多说“砢碜”。

其实,“砢碜”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元曲中就已经有与“砢碜”一词同音同义但写法不同“可碜”。“可碜”正是“砢碜”最初的用字。例如:“(正末又吐科)(郭云)可碜杀我也。”(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二折)“待诏他也世情,说着的便决应,画的十分可碜,怎觑那般行径。”(元无名氏《59蓝采和》第二折)到了清代,除“可碜”之外,还出现了与“可碜”同音同义但写法不同的词语,如“砢碜”“磕碜”“砢硶”等。例如:

1.麻着七八个脸蛋子,密逢两个眼,可不砢碜杀我罢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八回)2.邓车到了此时,讲不得磕碜,只好两手捧怀,缩头而饮。(清·石玉昆《七侠五义》第一零六回)3.这一栽,他觉得比当日在人众子里,栽在海马周三跟前,还露着砢硶。(清·文康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砢碜”一词的出现虽然晚于“可碜”,并且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同音同义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但人们对“砢碜”一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词语。

由“可碜”演变为“砢碜”,东北师大的王凤阳教授在《汉字学》中认为,这是“邻近类推”的现象,即“字在应用中互相挨近所造成的由此及彼的影响……在连绵词中经常发生字形的类推,是某个字的偏旁或部件,成为两个字共有的偏旁或部件”。他还指出,这种影响,“不仅前面的可以影响后面的,后面的也可以类推前面的”。从“可碜”到“砢碜”,即是由有一字类推前一字,让前一字被后一字“同化”的现象。

对于同一个词的两个字,因相互影响而导致彼此偏旁部件趋于一致的“邻近类推”现象,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早已做过研究,他在《汉语史稿》一书中谈到:“最容易类化的是双音词。群众感到双音词是一个整体,形旁应该取得一致。于是‘峨眉’加成‘峨嵋’,‘昏姻’加成‘婚姻’,‘巴蕉’加成‘芭蕉’等。”这种方法便是形旁的“类化法”,“可碜”变成“砢碜”就是“形旁类化”的结果。“可碜”一词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其中的“可”字受“碜”字的影响,“可”被加上“石”而变成“砢”字。

“砢碜”是广义上的北方方言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在收录该词时,虽指出是“方言”词,但并没有说明属于哪个区域的方言词。唐山地处“北方”,因而唐山人也就把“砢碜”归入自家的方言。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