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是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通常是按月支领,古人称之为“薪水”或“薪酬”。古代称发工资为“发薪”,在唐山人的口语中叫“开支”。
“开支”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含义,作动词指支付费用,作名词指支付的费用。那么,“开支”是如何变成“(发)工资”的呢?这个“工资”的意义,其实是从“薪水”衍化而来的。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意思是陶潜派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告诉他: “以你每日的开销费用,你难以自己供给自己,现在派一个仆人帮你砍柴、汲水。”《晋书·卷四十一·刘寔传》载:“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这里的“薪水”都是指砍柴和汲水,即烧火煮饭,也可以称为“柴水”。
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有多种称法,如“月给”“月俸”“月钱”等。魏晋六朝时,“薪水”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渐渐成为日常生活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伟》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即为日常费用。而明朝时曾将俸禄称为“月费”,但后来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支出。
现今上班族按月领取的工作酬劳,其实就跟古代的月俸、月费、柴薪银一样,也是用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的,所以人们也就把“薪水”称为“工资”了。人们把按月领工资的人称为“工薪族”,大概就包含这个意思吧。
过去,“工薪族”的生活大多贫困,家里几乎没有积蓄,只有开了“工资”,才能进行日常的生活消费。发薪了,有钱了,柴、米、油、盐等的日常开支就有着落了。因而,人们称“薪水”“工资”为“开支”,是很有道理的。对此,时下的“月光族”们应该深有体会。
“薪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词,有史可证;而“工资”是由现代人创造的,“开支”则是“工薪族”们自身生活窘境的真实写照。
诚然,如今的“工薪族”,虽然没有哪一家要等到发工资才去安排日常的开销,但人们仍然把“发薪”“领工资”称为“开支”。“开支”已经在人们的口语中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