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方言:看人下菜碟儿

  • 2019-11-11 20:14:13
  • 老庄呔儿语聊吧

“看人下菜碟”,这是唐山的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话和俏皮话。

《红楼梦》第六十回有这样的情节:蕊官将一包蔷薇硝交给春燕,要他转交给芳官。春燕在宝玉处给芳官时,恰逢贾环在场,也伸手要讨,芳官为应付他,找了一包茉莉粉给了他。贾环为讨好彩云,以此相赠时,彩云告诉他这并非蔷薇硝而是茉莉粉,并讥笑他是“乡老”受了骗。赵姨娘得知后,为给儿子拔闯(chuànɡ),气冲冲地找到园里,将茉莉粉摔在芳官脸上:“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宝玉要给东西,你拦在头里,莫不是要了你的了?拿这个哄他,你只当他不认得呢!”芳官给宝玉的是蔷薇硝,却拿茉莉粉糊弄环哥儿,在赵姨娘看来,这不是“看人下菜碟儿”是什么?

“看人下菜碟儿”,本是说餐桌上的事儿,是说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上质量不等的菜。高看一眼的就上高档的菜,瞧不上眼的就上劣等的菜。后来就用以比喻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用个文词儿说,就是对人不“一视同仁”。这个词语也有多种说法,诸如“看人下菜”“见人下菜”“见人下菜碟儿”“见人行事”“啥人啥搭对”等。

笔者在三十年前就有过被人“看人下菜碟儿”的切身体验。一次,与五六位同事到一基层学校巡视听课。该校校长是一个很势利的人,我们活动半天,此人也没有出来照面。校长的态度,决定着午餐的质量。餐桌上罗列的都是普通的大众菜,基本上没有荤腥。用餐前,该校长来了,一是述说工作忙未及“接待”,再就是强调学校穷,不能盛宴款待,且一再表示“歉意”。虽对校长的虚伪势利心有反感,但吃工作餐大家觉得也是正常的,应该的。当闲聊中得知我的同事中有一位是县委高官夫人时,这位校长却一反常态,先是检讨自己“官僚主义”,进而申斥后勤人员工作没做好。“教研室的老师百忙中到我们这儿指导工作,辛苦半天,你们就用这些菜对付?真不像话!”说罢,便让大师傅们撤菜,不由分说地硬拉我们到附近的饭店撮了一顿。饭店的酒好菜硬,可大家吃得并不爽快。某校长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看人下菜碟儿”。

说到“看人下菜碟儿”,想到曾流行一时的笑话。某单位迎接上级检查,因工作不到位,心中没底,怕查漏了影响业绩和形象。有个老先生对此笑谑:“应付检查,关键看你饭菜儿的档次。你摆的是燕鲍参翅,结论就燕鲍参翅味儿;你上的是白菜豆腐粉儿,那就白菜豆腐粉儿味儿。”结果,该单位好酒好菜热情招待,“土特产”慷慨相赠,检查居然过关了,且评定上优秀等级。该单位“看人下菜碟儿”,一番超常招待,检查组自然“投桃报李”,看“菜碟”下结论。

“看人下菜碟儿”,按中国的传统和在常人眼里看来肯定是不好的,它是用来形容和讽刺那种没有正义感的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还可以看作是对那种随机应变看人眼色行事和见机行事的变色龙的一种鄙视,也有的是在人不得志时发出的对社会事态炎凉的一种感叹。诸如此类的还有“唯利是图”、“人走茶凉”、“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势力眼”、“市侩”等等。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看到和遇到的“看人下菜碟”的事可能也越来越多了。

从上面的事例看,“看人下菜碟儿”是一个纯粹贬义说法,甚至带有憎恶的色彩。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俗语是中性的,有时不含褒贬。的确,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有时候“看人下菜碟儿”也挺有必要。比如说探望亲朋准备礼物,就一定要分清对象投其所好。有老人的买点滋补品,有小孩的买件玩具,对方肯定会笑纳。有人甚至把“看人下菜碟儿”称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在与人沟通方面就大有讲究。如果对方的性格耿直率真、胸怀宽广,你跟他谈话时可以直言不讳,有一两句失言也不碍事。倘若对方是个开朗活泼、不拘小节的人,你尽可畅所欲言,偶尔开个玩笑也无伤大雅。如果对方是个谨小慎微、敏感多疑的人,你就要注意了,出言之前要三思,务必掌握好分寸。假如你和对方是初次见面,那就得小心翼翼,句句试探,说“如履薄冰”也不足为过。可见,把“看人下菜碟儿”作为交际艺术,也是很有道理的。

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中有一句歌词说得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也许是“看人下菜碟儿”的另一个“版本”吧!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