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结婚年龄但尚未结婚的人叫单身汉,俗称光棍儿,这个称呼可谓世人皆知。《孤本元明杂剧·冯惟敏·僧尼共犯》:“佛公佛母,辈辈相传,生长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俗语考原》:“今俗亦以无妻之独夫,谓为光棍汉。”为什么这样称呼?说法有很多。有人说,“棍”者,男根(阴茎)也,单身汉之“棍”无处着落谓之“光”。也有人说,父母为树干,儿女为枝叶,单身汉如同没有枝叶的光棍树。这些解释都是望文生意,有穿凿之嫌。
“棍”肯定不是指男根。棍,民间一般用来形容品行恶劣之人,称作棍类、棍徒,如恶棍、赌棍、淫棍、讼棍等,这些所谓的“棍”类,并非都是没有妻室的。其实,“光棍”最早并不是指单身汉,而是指地痞、无赖。《元曲选·杀狗劝夫·楔子》:“却信着这两个光棍,搬坏了俺一家儿也”。明清两代“光棍”之称盛行,成为官方对流氓的通称。明代史籍中称作“打光棍游食之徒”,或称“打光棍之徒”与“打光棍浪子”,简称“打光棍”。《大清律》中则有“光棍例”处置流氓罪。所谓“光棍”者,《皇明条法事类纂》记载说,是一些“凶恶之徒,三五成群”,或“趁仓场收放偷盗搂扒”,或“斗殴杀人命,将尸扛抬图赖者”。清人编《俗语考原·光棍》释曰:“俗谓无赖匪徒以敲诈为事者为光棍”。清代《六部成语注解·刑部成语》也说,“光棍”就是“诈骗之匪也”。
那么,为何将地痞、无赖称作“光棍”?棍,在这里肯定是指人,即品行恶劣、蛮不讲理、杀打不怕、无所牵挂之人。“棍”无枝无叶,光棍则家无恒产,身无长技,穷如一根棍子。“棍”直而不曲,光棍则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专靠欺诈等手段强索人钱财为生。在民间“充光棍”指某种英雄行为,比如在冰天雪地中只穿单衣,被人说成“充光棍”。《汉留全史》解说“一尘不染谓之光,直而不曲谓之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上分析可知,单身汉早先并不称作饱含贬意的“光棍”。就是在现在,很多方言也不叫光棍,北方言称王老五、跑腿子、光杆撩;南方言称寡佬、独自人、鳏汉条子、鳏没头子(安庆)。有些方言称作“鳏孤”。鳏,无妻或丧妻者。《释名·释亲属》:“无妻曰鳏,鳏,昆也;昆,明也。愁悒不寐,目恒鳏鳏然明也。其字从鱼,鱼目恒不闭者也”。意思是说,单身汉愁得睡不着觉,眼睛睁着跟鱼似的老不合眼,所以叫“鳏”。俗称无妻者曰“鳏孤”,方言音变加上意会,故改称“光棍”。
在唐山,人们称说不上媳妇儿叫“打光棍儿”;中途丧妻而未续娶的叫“二茬子光棍儿”;充英雄好汉叫“耍光棍儿”。俗语有“光棍儿不吃眼前亏”,表达的意思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