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脑袋“锛儿髅”头

  • 2019-11-20 19:39:53
  • 老庄呔儿语聊吧

对前额或后脑凸出人,人们常戏称为“梆子脑袋”。神话中的南极仙翁就是典型的“梆子头”。相传,宋代的苏小妹也是个“梆子头”,其兄苏东坡戏谑她:“莲步未离香格下,额头已到画堂前。”其前额凸出可见一斑。“梆子头”的称呼,可能与实物中的梆子有关。梆子,词典的解释是:旧时打更或召集人用的响器,中空,有柄,用木或竹制成,打击作响。旧时见得最多的是卖香油的人敲的梆子。“梆子”的两面不分反正,敲击哪一面是随意的。仔细观瞧会发现,“梆子”的表面并不是平的,而是中间微凸的。人的前额或后脑凸出,如果脖子再细一点儿(就像梆子柄),可不就是个“梆子头”吗?这样理解“梆子”,虽牵强,却也形象。

“梆子”的同义词是“锛儿髅”。在唐山话中“锛”读“bén”,儿化;“髅”读轻声。“bénr lou”的写法较多,如“奔儿楼”“奔儿颅”“锛儿楼”“锛儿髅”“锛儿拉”等,虽都表示前额或后脑凸出的意思,但“锛儿髅”的写法似乎更准确。“锛”,大概与木匠的工具“锛子”沾点儿边儿。锛子,削平木料的平头斧,装有长柄,刃口跟柄呈丁字形,一端是刃口,另一端是“锛头”。锛子由于有凸出的“锛头”,更便于木匠使用时突进、用力。唐山人对前额及后脑都凸出者戏谑为“前锛子后凿子”,凿子也是一头儿凸出的木匠用具(用于打卯儿,也称打榫眼儿),两者相对,印证了“锛儿髅”一词来历。

“梆子”与“锛儿髅”相比较,后者在唐山人口中更流行,使用更普遍。

唐山人习惯称前额凸出为“锛儿髅”,有时也称“梆子”。但对前额及后脑均凸出者,则多称前额为“梆子”,称后脑为“锛儿髅”。如“那人长了个夹扁儿脑袋,前梆子后锛儿髅的”。可见“锛儿髅”是前后通用,而“梆子”则是专指前额。

形容前额和后脑均凸出的说法较多。如“前梆子后儿锛髅”“前锛儿髅后凿子”“前出檐儿后挑哨”“前出檐儿后跑廊”等等,其中的“出檐儿”“挑哨”“跑廊”都有向外凸出的意思。

注:夹扁儿脑袋:左右偏窄,呈扁形;前后凸出的头型。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