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文艺三支花

  • 2019-11-20 19:56:24
  • 畅畅戏曲

我们的戏曲停了两期,向其它优秀的前辈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吸收了很多经验,发现了自身不足的地方。所以,团队对于公众号进行了整改,我们把对于曲艺的讲解分为地区版块。

今天由大橙子向大家讲解关于河北唐山的曲艺文化知识。

乐亭大鼓与评剧、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文艺三枝花”。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 也称唐山大鼓,由于发源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而得名,是中国北方主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初盛行在滦县、乐亭地区,后流传到昌黎、丰润等县和唐山。由河北以东逐渐传播到北京、天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一人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提到乐器,不得不着重介绍一下,是什么乐器能伴奏出曲调这么优美的乐亭大鼓呢?根据它的名字顾名思义离不开一面小鼓,乐亭大鼓施用的鼓,与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键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相信去现场参观过演出的肯定注意到了演唱者手里除了一把小鼓槌另一只手里还有两片月牙型的铜板。其实这是乐亭大鼓特定的乐器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如今表演使用的板是用铜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观。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向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演唱传统乐亭大鼓时,男演员一般身着长衫,女演员穿旗袍;演唱近现当代曲段时男演员多穿中山装,女演员有穿旗袍,也有穿连衣裙、拖地裙的。

乐亭大鼓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形成与明清历史、地方方言和风俗有关。冀东乐亭、滦南一带的人们有歌舞习俗,逢年过节,或有喜庆庆祝活动,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这一地方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带唱音和滑音,尾音细长回旋,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配上乐器、曲调,即形成一种魅力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乐亭皮影

当然说完乐亭大鼓就不得不提起乐亭皮影,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皮影的原料多是牛羊皮,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豫南喜欢用牛皮,豫西常用驴皮,其制作和表演皮影戏的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斜刀、圆刀、平刀、三角刀等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皮影戏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以便表现时活动自如。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唐山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因以河北唐山地区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唐山皮影是传统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唐山评剧

评剧的演变发展过程很是曲折,是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莲花落是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由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对口莲花落又受东北二人转的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

总之我的家乡河北唐山的文化底蕴深厚,各式各样的曲艺形式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不如大家一起来我的家乡探究吧!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