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西槐村回族武学以八极拳和回回快跤为保留套路动作,包括八极拳大架、小架、八面劈风铲、追风十三棍、六合枪、回回快跤、六大开、穆民八式、铁砂掌、铁臂功、养生软架等套路动作。
回回快跤有四脚蹦子、长腰崴、撩钩、坡脚、大、小棒子、跪腿、叨钩、披肩、直別、手别。
桩功有怀中抱月、四平架、鹰嘴、蛤蟆叉、贴面、望月等。
量训练器械包括百斤春秋刀、六十至八十斤石礅子系列、十至四十斤石锁系列、八极功力球、掌板、搂桩,摔跤专用器械大棒子、小棒子、沙袋、天秤、地秤、高拉杠铃、卧推杠铃等。
回族武学起源于伊斯兰教,回教进入中国后,于明朝永乐年间扎根于雄县西槐村,距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明代初年燕王朱棣麾下回族武将宛明山解甲归田定居西槐后,组织村民习武强身,为西槐回族武术之始。中间历经多代传承,有“宛大肚子”、马玉成、马玉刚等人。至清光绪年间,马红模力大无穷,曾大败皇城武功高强名士,并与本村汉族武术世家睦邻沟通,相互切磋技艺,较好地扩大了回族武学的影响。张树田在战争年代将器械用油布包裹埋藏于菜窖,使得一些珍贵的武学器械得以保存至今。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张树田指导张占涛、张占通、邓永才等 8 人习练回族武术。目前,西槐回族武术主要是张占涛等 3 人传承发扬,已收徒约 50 人,年龄自 7-35 岁不等。西槐村现保存有石礅、石锁,据传有三四百年历史;绿营枪、葫芦枪、花枪、透甲锥、钩镰枪、虎头叉等据传为清朝中叶乃至更早时期所造。
2018年,武术(西槐村回族武学)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