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故宫600岁。作为曾经的“皇家禁地”,故宫博物院不但有金碧辉煌的建筑,还有数不清的馆藏珍贵文物,这其中,书画是很重要的一项。那么,这些书画,都是怎么来的呢?
热爱收藏的乾隆皇帝
乾隆也像文人一样,非常喜欢书画。在故宫的养心殿里有一个小暖阁,是乾隆的书房,也叫“三希堂”。它只有4.8平方米,但是却声名远播,因为乾隆在三希堂里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据说,乾隆之所以把这里命名为“三希堂”,“三希”指的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希”的另一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的对联,至今还悬挂在墙上。

乾隆年间的书画收藏,奠定了今天故宫博物院书画收藏的底子。
清宫内部的创作
清宫内部的创作,留下的书画数量应该是相当多的。宫廷里经常组织职业画家专门为皇帝、为皇宫绘制作品,而且这些画家都是高水平的画家。宫中内务府下属有一个机构叫造办处,云集了一大批手工艺人,绘画的人只是众多工匠里的一个分支。造办处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有了,康熙年间,养心殿曾是造办处的作坊。雍正皇帝即位后,自己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造办处也就另觅新址了。
进贡
进贡,是指清代皇帝,特别是乾隆时期,皇帝赋予一部分官员和有身份的人的一种特权。什么特权?就是允许他们给皇帝进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允许他们给自己送礼。这对于官员来讲,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宠幸。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史料中,有一种被称为“宫中进单”的档案,其实就是官员给皇帝送礼的礼品单。我们现在看到的“宫中进单”,大约一半是乾隆年间的。
捐赠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表示,捐赠文物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重要部分。故宫接受私人捐赠文物始自1939年,迄今为止,已经接受了700多人次捐赠,数量达3万余件,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门类,品种繁多、蔚为壮观。

以故宫目前收藏张伯驹旧藏文物为例,共有文物20多件,眼下正在展出重量级真迹5件,分别是:唐李白《上阳台帖》卷、宋代蔡襄《自书诗》卷、宋代吴琚《杂诗帖》卷、明代唐寅《孟蜀宫妓图》轴、清代樊圻《柳村渔乐图卷》。
修复
故宫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一半都是检测专家,国际文物修复学会,把全球唯一培训机构设在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的文物当中,修复的文物占了很大的比例。早在1960年,有“装裱圣手”之称的刘定之进入上海博物馆任文物修复顾问,后又北上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唐代孙位《高逸图卷》、宋代梁楷《八高僧图卷》、宋代李嵩《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都是在刘定之的指导下装裱修复的。刘定之还培养了不少后继者,如马王堆帛画的修复者窦治荣即是刘定之的高徒,北京故宫保存修复部的张跃选亦出于刘定之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