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目前遗址尚存。
据清康熙十二年定兴县志记载:“黄金台燕昭王筑,礼郭隗以致士。乐毅剧辛先后至。故址在县西三十里北章村。年华旷邈,风雨崩摧于此,愈彰深古,触人远怀。不知乃自何人构为梵宇,缀以浮屠,则悬金区作布金地矣惜也。”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记载:“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胜迹皆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是后人所筑。”
当时台略成方形,占地约40亩,高约20米,台顶平台约15亩。台顶后建昭王殿,高约8米,两侧为招贤馆,东有钟鼓楼,钟高6尺,重约1吨。殿后为进院,内有观音殿;再后为三进院,内建药王庙、孙圣殿、露天石佛等。整个台上殿、堂、阁等建筑共25间有余,树木花卉盈庭。同时并建一寺,名隆兴,正殿前上嵌宝镜,内有僧侣数十人。殿前凿有一井,后人称金台古井,传说每值夕照,通过宝镜反射,井内呈现类松似柏的奇数影像,为定兴县八景之一—金台夕照。(北京有同样的地名,但不应混淆)
一般史学界认为黄金台遗址主要有两处争议地点,即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南和北京城东南,也有河北定兴县等说。其实河北定兴说和易县东南说是同一个地点,即现在的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此地原属易县,在易县东南部,距易县县城三十里,距燕下都武阳宫遗址十八里,后金大定六年定兴立县时割入定兴。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派去买马的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马骨。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的骨头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骨,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黄金台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燕昭王礼贤下士精神的称颂,及希望通过广纳贤才实现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清 康熙《黄金台怀古》
“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
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
市骏固有术,贵在先龙媒。
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材。
元 刘因《黄金台》
“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
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柳宗元《咏史》: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
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
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