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触动人的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今天,小编继续带你走近非遗文化,给你的心灵带来一场精美盛宴。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笙管乐的典型代表,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1996年子位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2008年子位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子位吹歌最开始是由王氏家庭传承。1982年,据90岁的吹歌继承人王成奎介绍,他家已传承六代,这样算来子位吹歌到现在至少也有200余年的历史。2008年,子位吹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保护名录。
子位吹歌是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瑰宝。由子位吹歌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吹歌艺术团,多次应邀参加了国内大型展演、比赛等活动。2012年子位吹歌代表队参加了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2春节大联欢;2014年受邀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民族音乐周”表演讲学活动。2016年,子位吹歌代表队参加了由首都文明办、北京市文化局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16“我爱北京”京津冀——市民新春联欢晚会、同年应邀参加了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河北吹歌》系列展演——子位吹歌专场音乐会。子位吹歌艺术团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级和省内外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动,不仅赢得了掌声和荣誉,更弘扬和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艺术。
子位吹歌的演奏曲目十分广泛,既有传统民歌、曲牌,又有地方戏曲和民间器乐曲牌等,演奏风格风趣而热烈,声音高亢宏亮,旋律多变化。其音乐风格独特,生活气息浓郁,是由古代鼓吹乐和清代铙歌乐发展而来,是打和吹的结合。主奏乐器以管子为主,配以唢呐、笙、笛以及锣、鼓、钗等打击乐器,旋律多表现为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吹歌乐手善于用乐器吹奏河北梆子、评剧、京剧等戏曲名段,把打击乐和人声模仿的惟妙惟肖,形成“咔戏”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演奏方式。子位吹歌乐曲非常丰富,代表作有《放驴》《打枣》《小二番》《脱布衫》《五圣佛》《大绣鞋》《八仙庆寿》等。
子位吹歌善于吸收各种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的演奏曲调和技艺。并把电影、电视剧优秀歌曲,经过艺术编排,搬上吹歌舞台。
子位吹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群众基础坚实,社会影响深远,它生动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演奏的乐曲,更在于传统音乐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千百年来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谐社会氛围,维系社会关系的“乡俗礼乐”,为广大农村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