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河北】河北非遗——锣鼓艺术(常山战鼓)

  • 2020-03-25 17:38:26
  • 方志河北

锣鼓艺术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分布广泛,在河北、天津、山西、上海、河南、湖北、山西等地都有流传。虽然各地所用乐器不尽相同,但大都以锣、鼓、铙、钹等大音量打击乐器为主,节奏激越鲜明,演出场面壮观,艺术风格以气势磅礴、威武热烈见长,主要在各种民间吉庆、典礼场合演奏。

常山战鼓是流行于河北省正定县的民间锣鼓表演艺术,因正定在历史上属常山郡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正定县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常山战鼓就已具雏形。宋元时期正定成为当时全国的演艺中心,战鼓的表演已经非常成熟。进入明代以后,常山战鼓日渐兴盛,形成表演套路清晰、规模宏大的特点,在民间广泛流传。

常山战鼓演奏时需用到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多种打击乐器,其编制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套路多样,内容丰富,曲牌繁多,表演雄壮威武、气势磅礴、鼓点紧凑、变化复杂有致,声响高亢嘹亮。常山战鼓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有9章72套之多,主要包括【大传帐】、【二传帐】、【迈大步】、【小西鼓】、【二跺脚】、【霸王鞭】等,并且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出了【战鼓齐鸣】、【十面埋伏】、【两军对垒】和【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常山战鼓主要用于广场表演,以正定县南牛乡的东杨庄和西杨庄最为著名,演出时边击奏边舞蹈,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舞姿优美,造型丰富,技术精湛,气势雄浑。常山战鼓传承严格,有家传和以师带徒两种方式。

常山战鼓多用于嫁娶寿庆及节日典礼,是河北农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正定古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遗存,具有民俗学及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逐渐发生了变化,常山战鼓的演出空间日益萎缩,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抢救保护。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