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生旦净末丑”被称作京剧的五大行当,创始于叶盛兰的叶派小生是京剧的几大小生流派之一,经过其子叶少兰的传承和发扬,“叶派小生”在京剧舞台上熠熠生辉。
01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叶少兰是国家一级演员,获得过“梅花奖”等众多荣誉,被称作“京剧王子”。步入叶少兰的家,仿佛进入了一个京剧艺术的典藏馆,微缩的京剧人偶活灵活现,京剧脸谱表情生动,各种扮相的演出照片诉说着多年的舞台故事,而那堆积成山的与京剧相关的书籍、唱盘,则是叶先生一辈子学习、钻研的证明。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叶少兰如今年事已高,然而从他眉眼间的神采、宽亮有力的嗓音和非凡的气度中,仍能直接感受到那根植于他骨子里的小生角色。周瑜、吕布、罗成、梁山伯……一经叶少兰的演绎,个个都“活”了起来。叶少兰演出的扇子生温文尔雅,武小生功架漂亮,官生博采众长,穷生入木三分,这在当代小生行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台上的声韵夺人来自台下的苦心训练,京剧演员从小就要训练基本功,叶少兰自然也不例外。在耳濡目染下,叶少兰打懂事起,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好角儿”,并将勤学苦练根植于心。
在练《八大锤》中陆文龙的串指枪花儿时,叶少兰给自己定的是一次练100个,即便是练到第99个时掉了,他也会自觉重来。小小的叶少兰心里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我们从小就受到教导要勤学苦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这个‘显贵’不是说穿绫罗绸缎,而是在舞台上显出你的本事,受到观众的鼓励、欢迎。学戏是个受罪的事儿,没有捷径可走,要踏踏实实的。”叶少兰说。
多年跟随父亲叶盛兰的演出实践让叶少兰懂得,要想让叶派小生艺术越来越精湛、越来越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得经年累月地用心琢磨、反复实践。他像父亲一样用心琢磨角色,研究声音。同样是吕布,在《辕门射戟》中挺拔豪放,盛气凌人;在《白门楼》中就变得凄婉迂曲,悲怆动人……
02重返舞台 惊艳四座
1964年到1979年整整15年时间,叶少兰因为时局不得不暂时离开舞台,但他从来没有中断过练功。1979年,时年36岁的叶少兰受杜近芳之邀参演《谢瑶环》,很多人都对15年未曾登台的叶少兰心存疑虑,留给叶少兰的排练时间也只有短短十几天。除了叶少兰自己,没有人知道他未曾荒废舞台技艺。
首演那天,台下座无虚席,过道挤满了人,就连后台侧幕也站满了同行,叶少兰的表演震惊四座,扮相、嗓音和台风都像极了父亲叶盛兰,演出了观众心目中的叶派,场面盛况空前,掌声经久不息。
1981年底,叶少兰演出了《吕布与貂蝉》,感情充沛,气力十足;1988年,他与李长春合作演出《壮别》,嗓子高音又冲又亮,荡气回肠。之后,叶少兰陆续演出了《水淹下邳》《周仁献嫂》《罗成》等经典剧目,一出比一出难度大,一出比一出精彩。
在黄金时期,他的唱腔、表演、功架、武功处处见好,颇具叶派风范。同时,他还逐渐脱胎于父亲的表演,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和塑造。叶少兰让叶派小生更具有时代特征,也令看过他戏的人过目难忘。
03弘扬京剧 传承艺术
随着年龄的增长,叶少兰意识到,弘扬京剧艺术和京剧文化,不能囿于自己把它琢磨透、唱得好,还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

叶少兰加入了国家启动的“音配像工程”,为更多的京剧学子和京剧爱好者创造学习的条件,做出标准示范。在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叶少兰在460个京剧剧目的“音配像工程“中担任演员和导演的工作,为京剧艺术的传承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现如今,70多岁的叶少兰已是教学多、演出少。然而,他每天的生活仍然和戏息息相关,生活里的戏和戏里的生活,在叶少兰的内心深处似乎早已融为了一体。
父亲叶盛兰在临终前曾嘱咐叶少兰,要怀有信心,把京剧事业继承下去,这种对待京剧的赤诚流淌在叶少兰的血液里,一刻也未曾停止。
“我天天的生活就是跟戏有关,主要是教学带研究生,或者是去剧院剧团帮他们排戏。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是对叶派艺术的负责、对京剧艺术的负责。我要尽自己所能,把每件事情认真做好,做得更好。”
(文图:文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