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昌黎县向东皮影剧团团长,他从小随父学艺,视皮影为珍宝。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艺术,它存在于光影之间,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
昌黎皮影戏是一种产生年代久远的民间艺术,是冀东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冀东皮影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皮影艺术产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皮影戏创出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唱腔。昌黎皮影戏有其独特的演出形式,台前一张影窗、台中上挂明灯,由二人操纵用驴皮刻制的影人,此二人称之为上线和下线,操纵者依据唱者所唱的内容舞动影人,唱腔由铜管的四胡伴奏,并由鼓、板、锣等打击乐器加以烘托。
昌黎皮影戏在演唱时用手紧掐声带部位,掐嗓演唱,这样不仅使唱腔声调柔媚、娓娓动听,更能使音域拓宽,能达到三个八度。昌黎皮影戏的念白以老奤方言为标准,极具昌黎地方语音特色。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再说原汁原味的老奤话,必将贻笑大方,但在皮影艺术中出现,却能使本地观众倍感亲切、外地观众倍感新鲜。
昌黎皮影按用途可分为三类:表演类皮影、工艺品类皮影、收藏类皮影。昌黎皮影影人的创意造型,借鉴庙宇神像,通过扩大头部、眼部,加长上肢,形成独具昌黎民间美术特色的侧面造型和躯干的夸张结构。制作影人的原材料是净膜驴皮,经刮制、压平、阴干后,即可进行雕刻着色,着油后缝连而成。昌黎影人雕刻细腻,造型优美,既新颖别致,又栩栩如生,观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受世人之钟爱。
在河北昌黎,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13岁的时候就因操纵皮影的高超技艺而赢得了“小箭杆王”的美誉。如今他仍活跃在皮影表演的舞台上,他带领着自己组建的团队,执着地将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进行着传承、推广和创新。他就是著名民间皮影艺人张向东。
张向东1960年考进入唐山市皮影剧团,那时候的皮影演出相当火爆,人们随口哼唱的小调都是皮影戏的旋律节奏。就这样,带着对皮影的喜爱,张向东开始投身皮影艺术的学习和表演之中。但命运弄人,张向东与皮影分分合合。1968年,张向东所在的秦皇岛市皮影剧社被撤销,他被分配回昌黎老家的工厂做了工人。之后的几经波折,使得张向东与皮影分隔了将近20年。
张向东说,这么多年来我对皮影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不论是在剧团表演还是在工厂做工,皮影在我心中始终是第一位的。
2001年,张向东退休后,他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向东皮影剧团,如今,剧团的演出广泛活跃在秦皇岛以及唐山地区。并时常受邀前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演出和文化交流。用张向东的话说就是“皮影的春天又回来了”。
除了演出之外,张向东还有着一大爱好,就是收藏皮影,他说,老一辈制作的皮影,在工艺以及形态上,有着特殊的魅力。
唱本是皮影演出中一个重要的道具,演员的唱词都是表演者事先将戏文抄录在唱本上,在表演的过程中,按照唱本内容,不需要事先背台词,现场每个人各唱各的,互不影响,张向东收藏的唱本,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
张向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皮影,诠释着自己的生活。他并不贪心,也不好高骛远,能和皮影在一起,就已经让他满足了。所以,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张向东悠然自得地哼唱上几句,透出他对皮影、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张向东最大的心愿不过是希望有更多的观众从这流转的灯影里读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从那浓郁的乡音中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