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是邢台地区独有的曲种之一。它因朴实的风格,高昂的曲调,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梨花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独特声腔艺术。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书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梨花大鼓是全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2008年,威县梨花大鼓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君丽一家三口不遗余力演出,只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瑰宝”的魅力。
传承人张君丽站在舞台中间,左手持一双梨花片,右手举着一只鼓楗,身姿挺拔,双目远望。儿子宋一越在一旁拉三弦,丈夫宋汝良后台观望。三弦琴起,鼓楗一敲,婉转悠扬的弦音与鼓声交织一片。她启唇开唱,嘹亮的声音悦耳动听,畅快的表演中把梨花大鼓的别样风采淋漓展现。
传承人张君丽介绍,梨花大鼓从前叫犁铧调。明代中叶,田间劳作之余,农民三三两两相聚,手敲犁铧片,高声唱农歌。之后,器乐逐渐丰富,改用铜制月牙片,加大矮脚鼓和三弦等乐器,形式不断丰富。业余的即兴歌唱演变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说唱形式。犁铧调的起源年代久远,至今已无从考证。
“大家喜欢梨花大鼓,每周有演出,场场爆满。”张君丽一场演完,嗓子有些沙哑。他们一家三口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外演出,一场就是三个小时。演出时,观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我们家也算是曲艺世家了吧。”说起和梨花大鼓的缘分,张君丽回味深长。她是威县常屯乡横河村人,张君丽的二姨是建国初期著名梨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孙金枝。
张君丽就是拜在二姨门下,自小便开始学习梨花大鼓,在孙金枝孜孜不倦的教诲下,张君丽不仅能唱、能伴奏,还能自编曲目,在原有的梨花大鼓基础上加以创新。
学习期间,她结识了师兄宋汝良,两人琴瑟相和,喜结良缘。儿子宋一越自幼受父母熏陶,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三人同心奉献给梨花大鼓。张君丽唱词,丈夫创词,儿子伴奏。一家三口都是梨花大鼓传承人,“一家三口,同台演出,虽然挣得不多,但音乐一起,看着身边的丈夫和儿子,幸福的感觉便涌上心头。”张君丽说。
为了能将梨花大鼓传承下去,张君丽一家经常义务举办非物质文化演出活动,进校园、下田间,不惧严寒酷暑,走到哪里,便唱到哪里。他们把梨花大鼓送到老百姓身边,让大家了解这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君丽一家还义务指导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大学生撰写《梨花大鼓》论文。平时演出之际,他们经常走访老艺人,以搜集梨花大鼓第一手资料,将梨花大鼓的曲目不断更新。同时,在网上编写梨花大鼓的各种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威县梨花大鼓虽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张君丽一家成为了威县仅有的传承命脉。
“梨花大鼓传承难有多方面原因,最重要的是梨花大鼓演出的高难度。”张君丽介绍说。《大西厢》是梨花大鼓集大成的代表作。在梨花大鼓艺人中,流传着“会唱大西厢,其他都能唱”的说法。里面花腔特别多,难度非常大。张君丽回忆年轻时跟老师学习《大西厢》时,一句一句全靠口耳相传、死记硬背。学了大半年,还是没学精。梨花大鼓的高难度,成就了它的独特艺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传承与传播。
“会梨花大鼓的,能唱河南坠子。会河南坠子,却不一定能学得成梨花大鼓。”丈夫宋汝良说。曾经他的一位朋友,是河南坠子演员,突然对梨花大鼓产生了兴趣,就找到他打算学上一段。可半个多月下来,宋汝良的朋友一句唱腔也学不成,只得打道回府。
近乎严苛的文词、曲调要求不合年轻人的胃口,产生了过犹不及的后果,市场逐渐萎缩。一些著名梨花大鼓艺人改行,而仍然坚持着的张君丽,表演时虽是观众云集,却都是五十岁以上,鲜有年轻人。
“有的人愿意跟我学,分文不要我都教给他们。我愿意把梨花大鼓传承下去,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止步于此。”张君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