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装裱,又称裱褙、裱画,是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据史书记载,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名家大师的书画作品,稍有收藏不当,些许破碎,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一些具有收藏和纪念意义的珍贵画作因此不致湮没失传。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
工艺过程:
传统手工装裱是满足较高层次书画欣赏需求的技艺,也需要较高的成本。首先,传统手工装裱有非常严谨和精细的工艺,要经过托芯、染料、配料、镶活、备纸、覆褙、上墙、打蜡、砑活、装杆等大小三十多道工序,阴晴干湿等全套流程,至少历时半月,始得完成。工艺流程较长。(装裱工作室需要较大的工作空间,并须对工作室气温、气流、湿度环境进行适当控制。)
装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书画只有经过装裱之后,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正定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多有书画名家,正定的传统手工装裱应时而生,古今县志都有对装裱书画及装裱行业的记载,对传统手工装裱使用庄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用料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
传统手工装裱最早记载始于汉晋、南北朝。具有正定地方特色的装裱法和样式在明代出现。正定作为当时北方军事要地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对传统手工装裱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明清时代存留下来的书画作品装裱形式多样,其中不乏原装裱,均采用了传统手工装裱技艺,书画作品保存良好。民国时期,传统手工装裱技术形成了“北裱”和“南裱”两派,正定传统手工装裱归属“北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定传统手工装裱不断更新完善,在材料、形式、流程、技艺等方面得到持续发展,为正定书画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