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光】“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 2020-08-10 13:25:47
  • 文旅北京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今天,文旅君带您了解“北京皮影”背后的那些门道。

皮影利用光影原理,用灯光把驴皮等雕成的影人映在影幕上,演员在后台两手并用,耍弄多个皮影;演唱时也常一人多角,时而旦,时而生,说唱千古历史人物。皮影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我国分布地域广泛,北京皮影戏是其中重要一支。

2007年,“北京皮影”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皮影戏(北京皮影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扩展项目。

早期北京皮影戏分东、西两派,现在仅存的西派于16世纪初由兰州传入涿州,再传入京城,自此兴盛至20世纪30年代。

各地皮影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唱腔。北京皮影戏最早受陕西“碗碗腔”及河北“合合腔”的影响,在发展中又吸收了昆曲、京剧和部分曲艺的营养,形成了丰富的腔调和板式。

说起北京皮影,那不得不提北京皮影剧团,北京皮影剧团是在北京西派路家德顺皮影班社的基础上于1957年组建成立的。剧团成立后,排练和演出了许多传统保留剧目,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寺》等。先后出访日本、欧美等许多国家。

2018年5月,路宝刚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皮影人表情固定,在戏里却也有喜怒哀乐,要用举止刻画其内心情绪。比如哭时低头掩面,笑则得意地张臂后仰,细微之处全靠演员手上的技巧。

历史上北京皮影班社不仅在街头搭台,还有大量堂会演出,因舞台近,观众看得清,有不少细腻传神的手法。如表现孙悟空“摇身一变”时,一手持孙悟空皮影随手晃动,远离屏幕,同时另一手持欲变人物贴在原处,观众就理解了。此外皮影人还会照镜子、眨眼睛、眼泪一滴滴顺着脸颊流下……这些技艺沿用至今,都属北京皮影戏的不传之秘。

各地皮影造型大都受壁画、佛像雕刻、民间剪纸等影响演变而来。北京皮影戏造型典雅,色彩绚丽,突出人物神态,富有情感,还融入了京剧脸谱、服饰等元素。皮影制作有设计、勾线、雕刻、着色、装订等主要工序。

雕刻制作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重要体现,人物、动物、布景、道具四类制品的工序基本相同。

1.设计:根据剧本设计画稿。大的人物要分区域设计,需注意连接处的衣纹、饰品,不能在表演时随动作而断开。

2.勾线:将设计稿垫在裁好平整过的皮料下,用针锥在皮上刻痕,将设计稿临摹到皮上。

3.雕刻:皮料下垫蜡板,由中心起逐步刻出人物轮廓、衣纹等,刀口也有区隔颜色的作用。所用为直刀,刀锋平直。

4.着色:使用水彩颜料,用毛笔在皮影两面对称上同样的颜色。着色的顺序是先浅后深,墨色最后。

5.装订:用线或钉将头、身、腿装订起来,并安装操纵杆。注意关节要安装合理,钉好后人物的脚底要与地面齐平。

如今,北京皮影不断创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希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让这些“艺术瑰宝”不断传承。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