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所思 | 传承人李军航

  • 2020-08-10 13:45:02
  • 不言堂

李军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锔刻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当代书画院常务院士。

关于锔瓷技艺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到了清代,锔瓷技艺有了粗活细活之分。粗活仍停留在对普通百姓家实用瓷器的修补上,细活称为行活,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贵族、八旗子弟们而服务的,也叫锔活秀。细活所用的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米钉、金钉、银钉等。

李军航师从中国锔瓷泰斗王振海,业内称王老邪。拜师王振海后,李军航有幸接触到锔活中的细活。锔瓷细活工艺极为讲究,既能修好瓷器,又能玩出新花样,这不仅与锔匠的手艺有关,更与锔匠的创意想法密切相关。巧妙运用残瓷上的冲线或残缺,将锔子融入其中,是艺术再创作的过程。

在师父家里,李军航学到不少专业知识,再加上自己刻瓷和石雕的手艺,李军航将三种技艺融合在一起,使瓷器修复不止局限于锔钉这一种形式,更具意匠之美。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锤定音”、“严丝合缝”这些俗语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殊不知,这些都出自锔瓷手艺。锔瓷代表了一种惜物的生活态度,或常伴多年或他人相赠,瓷器中所承载的是拥有者的眷恋依赖。无论瓷器的贵贱,出于人之常情,在瓷器破碎的那一刻人们更希望的是能够修复如初。

以前东西坏了想着修,而现在只想着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瓷器不再昂贵,锔瓷匠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大街小巷。

在今天,能够找到一位手艺好的锔瓷匠人,并非一件易事。李军航是一位地道的锔刻瓷手艺人,也是锔刻瓷技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这些瓷器,经历过一场绝处逢生后,在李军航的手上,幻化出更具意蕴的传统手艺之美。

光找碴对缝把一片片碎瓷片重新拼好,就是个细致活儿,对好一片,就用布条捆上一道。一道道捆紧,锔好后才不会漏。“我们锔行不用胶,用胶有味儿。”李军航如是说。接着,要对瓷器打眼儿。打好眼后,李军航把锔钉两头修成倒燕尾,然后用小锤“一锤定音”,把锔钉敲入孔中,借助铜钉的延展性和张力,把两块瓷片紧紧的锔在一起,完整如初,滴水不漏。

锔瓷技艺听起来简单,要想做到游刃有余却需要长时间的经验。李军航十三年的锔瓷经验,至今,在拿到瓷器后仍旧保持小心翼翼。

一件瓷器既然来修,肯定是心爱之物,虽然是残器,锔刻匠人却要担着再次破碎的风险,拼尽全部技艺。在锔行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接活时,要如同父母到,做活时就如同抚养婴儿,做好了,要如同送儿女行。

当一件残器融入自己的创意,变得完美的时候,这是锔瓷匠人最开心的时候,也是锔瓷匠人难以释怀、难以割舍的时候。同样,当瓷器主人拿起失而复得的心爱之物,这种情感也只有当事人才有深刻的体会。这种种的情感,也向世人阐释着锔行里流传已久的一句话“缝补生命,修复艺术”。

李军航的家里,摆满李军航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利用先天不足,来成就后天的优势。在每一个器皿上,各式各样的锔刻瓷手艺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人勤俭节约、惜物惜福的优良传统在简约的素钉和灵俏的花钉上凝结、扩散……

20多年来,李军航让有价值的陶瓷文物得以再生的同时,还将锔瓷技艺带进校园和社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