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傩戏(武安傩戏)

  • 2020-09-02 17:46:10
  • 河北文化发展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30华里。武安傩戏历史久远。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

固义村傩戏是集祭祀、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整个仪式共需三天。固义傩戏祭祀的神灵是玉皇大帝、城隍、财神、土地、关公等道教神灵。村民信奉的白眉三郎,是春秋时期秦国秦庄王的十三太子,他被奉为该村特有的村落保护神。祭冰雨龙王、祭虫蝻王表现了农耕社会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队戏、赛戏演出是整个祭神仪式中的娱神娱人部分。队戏剧目共十二出,其中面具戏八出。赛戏现存“都本”十五部,目前能演出的只有三出,队戏保存了仪式戏剧发展演变中的四种形态,一是哑剧,角色只有表演,没有唱词;如《吊四值》、《吊四尉》、《吊绿脸小鬼》等剧目,二是由掌竹吟唱开场词和剧情唱词,如《吊掠马》、《点鬼兵》、《吊黑虎》等;三是角色有了少量唱词,如《捉黄鬼》、《开八仙》;四是掌竹消失,由唱做“两张皮”发展为唱做念打均由角色自己完成,已经发展为成型的戏剧,如《岑彭马武夺状元》和赛戏剧目等。在队戏演出和祭祀仪式中出现的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有戏剧“活化石”之称。

李增旺,男,汉族,1950年生,河北武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武安傩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增旺1972年由其祖父李正年传授技艺,1985年至今一直担任武安傩戏社首。他组织恢复了武安傩戏的演出,二十余年来为武安傩戏的主要组织人和表演者,为武安傩戏的传承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武安傩戏场面宏大,气势恢弘,历史久远,学术价值极高,是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它的存在对研究当地民间信仰习俗,研究中国仪式戏剧提供了宝贵的活的例证。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