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
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四架弦”,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钹等。丝弦的脚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其表演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
边树森,男,汉族,1940年生,河北藁城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家庄丝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边树森1956年入石家庄艺术学校丝弦训练班,自1959年一直在石家庄丝弦剧团担任演员。曾先后师从丝弦“四大须生”之一的“平山红”封广亭、王永春等,横跨“小生”“老生”两个行当,演唱刚柔相济,以情传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被称为“边派”。代表作品有:《李天保吊孝》《空印盒》《文王访贤》等。
安录昌(1937年—2018),男,汉族,1937年生,祖籍河北鹿泉大车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家庄丝弦代表性传承人。1950年师从“丝弦四大红”何风祥学艺,主攻须生、老生。唱腔高亢有力,委婉细腻,戏曲程式化与生活化相结合,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潇洒诙谐,“双背靴”和“翅子功”技艺精湛,堪称丝弦一绝。代表作品有:《三进士》《打铁》十五贯》《瘸腿书记上山》等。
石家庄丝弦是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河北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有“昆高丝乱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丝弦”之说。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戏曲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石家庄所属的一些丝弦剧团先后停止活动,仅剩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但也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上演剧目老化,经费紧张,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国家采取措施进行发掘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