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流韵|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奥地利使馆旧址

  • 2020-08-31 10:46:09
  • 故宫以东

转眼又是一周过去了,又到了周五探秘时刻!今天,东子继续带大家一起探索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今天的主角是奥地利使馆旧址,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吧。

奥地利使馆旧址

该建筑位于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台基厂头条3号,是二十世纪初,东交民巷使馆区被“义和团运动”冲击后,奥匈帝国基于原址重新扩建的公使馆。2001年,其被纳入“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整体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北京近代建筑史》,奥匈帝国在清同治十年(1871)正式设立东交民巷驻华使馆,位置最初是在台基厂(街)北部路东,占地规模不大,首任公使是保加利亚出身的外交官嘉理治(Baron Calice)。当时的奥公使也要兼顾东南亚其它国家,还要驻日、驻暹罗(古代泰国),为保障日常政务效率,便执行了委托官员代办的制度。光绪二十三年(1897),使馆代办阿图尔·讷色恩(Arthur Edler von Rosthorn)又买下北邻长安街、西贴台基厂(街)约12000平方米的地产,经过两三年施工建设,初步扩大了公使馆的规模。

1900年爆发“庚子事变”,该使馆位于东交民巷北界防守外围,因此在“义和团运动”冲击中最先毁于战火。据《法国驻京公使毕盛先生有关1900年6月20日至8月14日外国使馆被围的报告》:“(奥国)公使馆三面被围,而且距离其它使馆很远,处于被隔离的状态。鉴于不利的战略位置以及使馆建筑群低下的防御能力,而且由于从该使馆出发没有安全的撤退路线,所以,内部人员不得不于6月20日下午撤离最先遭到中国人攻击的奥匈帝国使馆楼。……就在他们撤离的第二天,奥匈帝国使馆楼便遭到了中国士兵和拳匪的洗劫,并被付之一炬。”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奥匈帝国借口重修使馆、增设东部兵营,趁机扩张利益,一方面选中了镇国公荣毓宅第的废弃地基,使南界直抵赫德路(“Rue Hart”,即今台基厂头条,因路南东偏,曾是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总办事处和宿舍所在,英国爵士罗伯特·赫德担任总税务司职务,故名。);向东则占据裕亲王府、经版库及昭忠祠等地界。只就北界,忌惮中华民族英勇抗争,被迫退缩了约17米纵深的一小片缓冲空间。至此,基本奠定了其在旧中国半殖半封时期的布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宣布参加协约国,决定驱逐参加同盟国的奥匈帝国驻华大使。奥匈帝国公使馆遂调回公使,以荷兰大使馆成员名义,留下了原派驻的部分办公官员和警卫队员。1918年10月,奥匈帝国政体崩溃解体。同年11月,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共和国诞生。1919年9月,中国签订对奥《圣日耳曼和约》,原公使馆正式划归奥地利共和国,但此后近三十年的漫长时间,都未再从本土派驻新公使驻京。

1920年3月,被中东铁路中俄工人驱赶下台的沙俄贵族、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ДимитрияЛеонидовича Хорват)流亡北京,携其家眷奔赴东交民巷奥地利公使馆寻求庇护,直至1937年病逝于北平。辛亥革命后,国学大师、精通九国语言的翻译家辜鸿铭,也曾得到酷爱汉学的讷色恩(当时升任特命全权公使)全方面援助,最终促成了辜氏出版最后一部“四书”英译版《大学》之夙愿,两人来往甚密,辜鸿铭也应邀出任公使馆翻译官一职,直到上世纪20年代还在服务。

1938年3月,德国法西斯以“维护奥地利秩序”为名,派兵进占奥地利,该国沦变成纳粹德国的一个省。东交民巷的奥使馆建筑及设施,统统被德使馆吞并,改设德国俱乐部。1945年,二战同盟国军队战胜了奥地利本土德国侵略者,美国接收了这处房产,改设盟国资产管理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些建交国家继续留驻东交民巷建馆办公,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依循国家历史关系,继承了这处公使馆建筑。直至1955年,《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签订为止,驻扎奥地利的各国军队才陆续撤离,奥地利最终获得民族独立、成立奥地利第二共和国,后于1971年5月与我国恢复邦交。

旧址的公使馆大门与主楼都保存完好。大门主体面阔三间,最下方设基座,其上竖立塔斯干式的双圆柱支撑门头,檐部饰以三垅板,上以三角山花结构结束。柱间居中开启大门,两侧实墙开窗。门楼两侧为弧形环抱之侧墙,形成前置的空敞环境。主楼上下二层,前出外廊,东西长约52米,南北宽约23米。其整体造型较为简洁,带有一定的西方古典元素。南立面分为五个部分,平面近似倒置的希腊字母“Ψ”,中央与两侧翼的顶部,均冠以三角山花,并略向前凸。中央入口为三开间,两侧翼又各为两个衔接部分,每部分均为三开间。底层柱廊为方柱,二层为圆柱,皆为简化的变体塔斯干柱式。檐部简洁无装饰,只在二层采用活泼效果的宝瓶式栏杆。自主入口进楼,两侧设置管理用房,过第二门道才是宽大的门厅,正北为双分式大楼梯。室内门窗、金属栏杆、天花分格仍为原物,而门廊柱子及檐部新贴了部分瓷砖。建筑现状通体刷白、淡雅明快;列柱白色,窗套、栏杆均饰以蛋黄色,檐口油饰绿色,与外廊投射在墙上的阴影形成明暗对比。近代西方殖民时期,为抵御东南亚地区的炎热气候而创造的外廊式殖民风格,被加以调整、巧妙地应用到这里的建筑上。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