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这个绝活儿,一般人真玩不转……

  • 2020-09-17 10:09:00
  • 知河北

行走北运河,北运河红庙村金门闸值得一去。伴着蒙蒙细雨,廊坊市文保所所长张洪英带领采访组来到金门闸遗址。

《香河县志》记载,雍正七年工匠利用大龙湾、小龙湾修建青龙湾减河,用来泄洪并设置滚水石坝一座。乾隆三十七年改滚水石坝为可调节水量的石闸,在两岸增建闸台,并御赐名为“金门闸”。

因工程宏伟,泄洪蓄水功能巨大,乾隆曾题诗称赞:“金门一尺落低均,疏浚引河宣涨沦。通策略同捷地闸,大都去害贵抽薪。”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宜疏不宜堵——古老的中国哲学在水利工程上焕发出智慧的光芒,建水闸修减河,航运、泄洪兼灌溉,抓住水利要害,经过精准选址、精细施工,把一个泄洪工程巧妙地转化为生产工程、生态工程,迄今仍惠泽百姓。

“中幡”是民间花会的一种,融合了杂技、武术等元素,已经流传上千年,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幡始于大运河,兴于大运河,“幡”的造型有点像帆船的“帆”。幡根据长短高低不同,分小中大多种型号,直播时用的幡约30斤重,6米5高,表演者站成一列,前边的人用头将幡顶起,利用肩肘,头顶下巴,甚至是手指头把幡顶起来,更让人叫绝的是,表演者还能根据平衡点的变化,玩出招式。

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十分漂亮,最后一颠就落到另一个人手里,接幡的人再做一套动作,依次颠过去,中间幡不能落地,不能倾斜,一百多种招式变化多端。

古代桥梁比较少,很多河流都是用渡船连接两岸交通,在北运河上,香河县王家摆村附近曾有码头。明朝诗人马以闲诗里称为 “估客楼船飞彩鹢,渔郎钓艇起云鸿”。王家摆村“王家铺码头”,可追溯到明朝年间,“王家摆”一词因村东北运河上王家摆渡口而得名。

这里地处北运河上游,北距通州不过五十多里地,为京东几县进京的交通要道,运河上的粮船,进京前后大都在此停泊。每日车来船往昼夜不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运河两岸的人家过河,仍需要舟船摆渡。后来,当地政府修建了王家摆大桥将两岸连接起来,承载着千百年摆渡使命的王家摆古渡口逐渐沉寂。

如今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大运河香河段要加固堤坝,疏浚河道,重建码头,利用河心岛等做生态旅游。下午,采访组在陈辛庄还体验了一把运河摆渡人的角色。

沿着大运河河道自北向南行走,出香河金门闸遗址没多远就进入天津市武清区。武清区近年来投入巨资对北运河进行整治,并新建了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河畔花谷等旅游观光景点,使筐儿港水利枢纽6座涵闸增加了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展示的功能。

此外,北运河在武清还有一个重要节点——杨村,历史上漕运高峰时,仅杨村码头就备有驳船800多只。出自杨村的名小吃——糕干,就是漕运盛况时产生的美食。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三岔河口就在天津市市中心,这里当年属于运河槽运中转站,附近历史遗迹众多,有西沽公园、桃花堤等还有北洋大学堂旧址,成为“学府花堤”胜景。

另外,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与三岔河口思源广场经过绿化和夜景灯光,曾是第十三届全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三岔口附近有古文化街,可以在这里品味津门小吃;近距离感受运河民俗文化,比如号子、相声、武术、杂技、剪纸、年画。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