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1981年出生在胜芳镇一个旗袍制作世家中。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王明明很小就喜欢服装设计,显露出对服装设计的天赋。她的母亲决心将自己的一身本事传给她,开始教授她旗袍设计和刺绣,她的母亲对王明明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比其他徒弟要求严格的多,不满意的地方就得重来,直至王明明把这一知识点掌握了。
王明明的天赋,再加上她非常认真地学习,得到了母亲旗袍制作技艺的真传。15岁的她就接手了自家大明旗袍店的设计工作,17岁自己就独立经营大明旗袍店,几年的时间,她的大明旗袍店就成为了当地众多旗袍店中的佼佼者,可是她不满足于自己眼前获得的一些小成绩,她每年至少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来,去上海和苏州两地考察,拜访当地的旗袍制作大家和刺绣名家。眼界的打开,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了弥足自己服装设计理论方面的不足,王明明先后在天津的服装学校学习,随后又在北京服装学院参加了一个多月的服装培训,2020年面对疫情仍然不松懈,自己报名参加了高校非遗理论的视频培训。不断地学习,打开了她的视野,并且有了较为深厚的服装设计理论,使得她对于旗袍有了新的认识。
王明明在外出考察,和进入专业的服装学校学习过程中,她认识了一大群同行,例如上海的旗袍制作大家,苏绣的地道绣娘,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装的制作者。王明明发现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手艺非常的坚守,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也非常的推崇。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王明明懂得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未来民族服装一定会大行其道,重成时尚界的宠儿,中国传统服饰之美一定会展现在世界面前。
她由衷地感谢母亲几十年来对于旗袍制作的坚守,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才让她有了生活的目标。民族的就是时尚的,这让她对于旗袍的未来有个更美好的蓝图规划。于是,她去上海和苏州两地加强自己对旗袍制作的学习,而且有时间就去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会从那些地道的民俗服饰汲取到养分,丰富自己的旗袍素材,从一块几百年的少数民族绣品中获得灵感。另外,她还多次参观到服装博物馆中参观,向古人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的制作,从古人那里得到旗袍设计的灵感。
在服装学校的学习中,老师告诉她,服装是一门时尚的技艺,而且服装是最具时代感的象征物,一定要有时尚的敏感性。王明明深知,旗袍,本身就是是在中国传统袍服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裁剪理念,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最先在上海的女学生中出现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款式到布料、刺绣一直都在变化。与时俱进,是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来说,必须要有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敏锐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她设计和制作的旗袍不仅传统,而且非常有时尚感,布料的选择以苏杭两地的丝绸为主,刺绣的图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款式的设计将西方立体裁剪大胆的运用到自己的旗袍设计中。她的旗袍更加体现出东方女性的婉约之美,摸清楚顾客穿旗袍出席的场合,或者根据顾客的体型特点,为顾客真正地量体裁衣。每一位顾客也都是微笑着拿着自己非常满意的旗袍走出大明旗袍店。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通过以王明明为代表的旗袍人积极的走出去,使得胜芳旗袍享誉京津冀三地,现在不仅仅穿旗袍成为胜芳女性的标志之一,而且逐渐影响到了周边各地,经常有来自北京、天津和廊坊等地的顾客亲自驱车赶到王明明的店里,做一件旗袍。而且,近年来王明明和她的胜芳旗袍受邀参加了各种非遗展会,如2018年的在廊坊举办的京津冀非遗联展、2019年4月份在中国文化对贸易基地举办的非遗展、2020年世界非遗日期间在廊坊市举办的非遗展;2020年端午节期间,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央视端午直播节目、以及非遗日的百度直播等,将“胜芳旗袍”带向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不断的学习,使得王明明收获了巨大的市场,而且还得到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大明旗袍”被列入到了霸州市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她本人先后荣获了霸州市政府颁发的“霸州乡土人才”、河北省文联颁发的“巧女星”等奖励。她和她设计制作的旗袍登上了央视舞台,受到了多家报纸刊物的报道,还在廊坊市和当地连续举办了几次旗袍秀。
面对这些荣誉,王明明很清醒,她知道自己离那些服装设计大师高度,还有很远的距离要追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明明正处在事业的进步期,她经常对自己说,“一刻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唯有如此,才能永立服装界的潮头,将旗袍带出国门,走向世界”。王明明深知唯有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才能让自己离大师近一点,学习是自己努力出发的平台,“学如弓弩,才如箭簇”不断在实践中学,才能将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