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满风情,剪刀生繁花!来丰宁,看巧手剪出纸上乾坤

  • 2020-09-24 13:29:41
  • 河北文化发展

丰宁剪纸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构图完整,造型生动,在中国剪纸艺苑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集中体现了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文化形态,今天,让我们看剪刀、刻刀如何在纸间游走遍生繁花。

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结构,使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片沃土上相辅相成,民间文化和宫廷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争芳斗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量积淀,遍布城乡,多姿多彩。

丰宁满族自治县在河北省北部、承德市西部,北接内蒙,明末清初皇太极几次进攻北京乃至顺治入关,在这里都曾留下大量的守军,逐渐有了人烟稠密、村社连绵的兴旺景象。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乾隆皇帝亲自取名,取意“丰芜康宁”,以满汉为主的各民族文化融汇交流,在这塞外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满族人素有神牌前贴挂笺的传统,加之汉文化带来的多彩年画,南北、满汉文化相互影响,丰宁剪纸应运而生,成为当地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

丰宁剪纸题材中的“满味”是它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活灵活现,有满族历史“活化石”之称。人们的衣食住行、世间百态、诸种习俗、神话宗教在刻刀中反映出来。作品中人物服装多用挽袖花、帽花、胸襟花,鞋花等满族独有的饰样点缀,常有坤式马蹄底鞋、旱烟袋,荷包、桦皮篓、箭袋等满族日常用品,同时,包含满族男子之间行的“撞肩礼”、女子间举手至额角处的“抚鬓礼”等日常礼仪。

翻转纸样,挥动剪刀

在呼呼的剪刀声音中,戏曲、花鸟鱼虫、亭桥风景,随心所欲,信手剪来,维妙维肖。既有现代农村民俗生活和生产劳动内容,又有五谷丰登、福寿绵长,吉庆寓意类作品,处处洋溢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您一定会问这么漂亮的剪纸作品如何制作呢?一剪、二刻,使用剪子或是刻刀制作而成。剪纸是在镂空中的取舍艺术,丰宁满族剪纸的工艺特点是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劈毛纤长,做工精巧。

阳刻就是去掉作品中的面,留下线;阴刻就是去掉作品中的线,留下面。一幅作品中往往是既有阴刻又有阳刻,巧妙结合,千刻不落,万剪相连,刀法要“稳、准、巧”,可谓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乍看颇像汉画精致优雅,又不失游牧民族的豪放粗犷。

作为剪纸艺术的铁杆粉丝,还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丰宁满族剪纸有四大类:单色剪纸、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和复合剪纸。所谓单色剪纸,就是使用单一颜色的宣纸剪制而成的作品;点染剪纸就是先用白色宣纸剪出作品,然后用颜料进行上色后制成的剪纸;填色剪纸一般都用深色宣纸,剪制时先将图案剪出来,然后再把需要着色的部位填上颜色,最后再将剪纸作品套扣在上面才算完成;复合剪纸的工艺更为复杂,它是按照作品中不同部分的用色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宣纸分别剪成后,再拼接组合在一起的剪纸,这种复合剪纸是丰宁满族剪纸独有的,也是一种新的创作形式。

《中国梦·吉祥梦》这幅作品您一定不会陌生,大街小巷的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宣传画上,无数次出现了它的身影,这就是丰宁满族剪纸的典型代表,由非遗传承人石俊凤创作。

设计《中国梦·吉祥梦》的初衷是因为中国梦是全体国人奋斗的一个计划书。“鸡”和“吉”是谐音,象征吉祥如意的生活。第二步,就要定墨稿,定墨稿是所有环节中最关键的部分,相当于剧本,决定作品是否打动人心。要确定画稿中哪些部分要留下来,哪些部分要镂空,尤其重要的是要留出连接的部分,连接点一般要留在画面中不显眼的地方,并且还要考虑构图和受力均衡问题。第三步,用订书器把墨稿和宣纸钉起来。然后剪刀就上场了,原则是先难后易,从里到外,先劈毛,再勾边。剪完装裱后,一件艺术可以直接收藏了。

塞外满风情,剪刀生繁花。在智慧的民族手中,一把剪刀也能为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培植出一朵惊艳的花。借助丰宁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剪刀穿梭在层层纸间,带领贫困户打开致富之门。

今天,丰宁剪纸已经逐步演变成为以展示、装饰为主的美术作品,并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带着原汁原味的满族风情,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已经达千万件。深深根植于这块古老而文明土地的丰宁剪纸艺术,正走出山城,走向世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