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秀琪,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烙画传承人。
一支电烙笔、一张三合板,一缕青烟升起,在一双巧手的绘制下,一幅精致的烙画就此诞生。这种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曾一度失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称之为“火针刺绣”,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极其珍贵的画种。
因为家庭条件艰苦,19岁的艾秀琪参军,成为一名通信兵。凭着喜欢画画的业余爱好,他成了一个专业美术工作者。1969年部队成立美术创作组,他担任组长。成为组长后,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烙画。
他和组员去保定学烙画。然而,来到保定后,他失望了,烙画的工具只是几把简单的铁钩子,教画的老师又是个“二把刀”,学了五天,他们就回来了。
回到廊坊后,艾秀琪和技师将粗糙的工具变成了专用的电烙笔,又改进了变压器,大大提高了烙画的质量和速度。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他创作的烙画《崇山峻岭架银线》参加了全军美展,并在军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在军内外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次获奖,也成为中国烙画史的重要里程碑。
1977年,艾秀琪转业后成为中国石油管道报的美术编辑,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烙画作品和介绍烙画的文章。
1980年,33岁的艾秀琪来到天津美术学院进修。此时的他,第一次接受老师的指导,“游击队”终于加入了“正规军”。第一年,他学习了西方的油画,而后几年,连毛笔都不会拿的他又拜在国画大师王颂余和白庚延门下,学起了国画。艾秀琪像是口渴的小兽,贪婪地吸取着艺术的清泉,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烙画。
艾秀琪喜欢烙画,心疼烙画,更坚持不懈创新烙画。学成归来后,他发明了木纹烙画,运用木板的纹理画出独特的泼墨画,又把西方绘画的视觉效果巧妙地融进泼墨画里,跳出了传统的水墨画套路,成为东西方共享的艺术。他甚至将宣纸、绢丝作为烙绘的材料,运用温度、力度和速度,烙出了一幅幅惊世之作,弥补了当代美术史的缺口。
如何在中国画这块艺术天地里叱咤风云,自由行走,是艾秀琪思考最多问题。他常说,我崇尚国画的传统,它必定是我们的国粹。但是,我不按照老祖宗的方法去画画。我想找出自己的一条路子,用国画来表现我的心境,表达我的激情。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要继承,但是更要发展。要有新的艺术观念,新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指导创作。
有读者看了艾秀琪的画展后,说道:“他的画与许多画家有不一样的特色和气韵,甚至他自己的画,这幅和那幅都不像一个人画的。”这种感觉正是艾秀琪所追求的风格。他走笔运墨,挥毫泼彩,绝不套用哪家的技法,而是因题材顺势利导适合哪种方法便用哪种方法。许多专家都说,你看不出艾秀琪在技法上承袭了哪个名家的画风。其实,他学习和研究历史上名家的技法是下了许多功夫的,只不过把前人的东西都融化在自己的骨子里和血液中了,他的中国画的灵魂依然清晰明了。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视角新,他的画作里有苍茫、有秀逸、有悲烈、有清丽、有浑然、有明亮……即便是山水画,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却旖旎秀逸。正如泰国书画艺术协会主席杨成俊先生为艾秀琪的题词“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那样的气势,一扫某些画家那种刻板的临袭,画风上的颓放之气,带给人们的是振奋、愉悦、心灵的碰撞。欣赏他的画趣味横生,赏心悦目,叫人喜不胜收。
2000年,他以自己的艺名牧石为名,创办了牧石美术学校,让那些跟自己有一样梦想的学生不再重蹈他的苦难经历,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静下心来画画的空间。在艾秀琪的画室里,功名、利禄被拒于门外,他给烙画带来重生,却不留下自己的名字。
艾秀琪是一个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艺术家,他在研究和创作烙画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画的学习和探索。其画作涉猎题材之广,运用技法之多,画意内涵之深,无不令人叫绝。
“烙画需要灵魂,否则,它只是一件流水线上的工艺品。只有掌握技法,懂得创新,才能延续它的生命。”这是艾秀琪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说,今后,他将继续研究中国烙画,寻找热爱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将这门火与木的艺术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