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154个。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河北省内的国家非遗有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2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3项。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是冀中平原一带特有的一个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用笙等合奏,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笛等吹奏乐器外,冀中笙管乐使用的乐器还有云锣、鼓、铙、钹、铛铛等击奏乐器。笙管乐的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其中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冀中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这一地域内的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的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世代传承。
流传在河北省霸州市信安镇张庄的音乐会俗称为“老道经”,属于正一派道传音乐。资料显示,清代乾隆晚期,张庄音乐会即已呈现纯正道传音乐的面貌。张庄村关帝庙最后一位传乐道士李都岐现已八十多岁,尚能吹奏大引子正调、小引子正调、小凡背调等。在当地,每年逢到正月十五放灯、二月十九南海大士寿辰、七月十五放荷灯和九月十五供火神,音乐会都会开坛演奏。
张庄音乐会所用笛为E调,曲调节奏进行稍快。演奏时,乐手可多可少,一般分两个队列,专门念唱经的“高公”居于两队队尾中间。平日音乐会主要在丧事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演奏相应的曲目,如“取水”时奏《取水小赞》,“观灯”时奏《金然神灯》。张庄音乐会所用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以旋律乐器为主,包括小管、笛、笙、云锣等;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包括鼓(手鼓)、钹、铙、小镲(小板)等。音乐会原有4本工尺曲谱,现仅存1本,系清代重抄本,内收145支曲牌和5支残曲,在传统音乐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庄音乐会的代表性乐曲包括《玉宝毒》、《二节》、《琥珀苗儿》等。
张庄音乐会自创立以来,从未受过其他音乐形式的影响,一直完整保持着原初的形态,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道教音乐的重要参照和资料。它立足当地,为乡里民俗服务,强化了张庄地区朴实淳厚的民风,充分凸显出音乐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