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流传于京津冀地区的京韵大鼓

  • 2021-03-24 16:25:39
  • 北京数字文化馆

京韵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起源于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形成于京津地区。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表演形式多为一人站唱,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刘宝全的造诣最高,有"鼓王"之称。之后有女艺人小彩舞(骆玉笙)崛起于鼓坛,她兼容刘、白等人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低音方面吐字真切,声腔清楚,为一般女艺人所不及,她因此成为曲坛女鼓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表达新的思想感情,天津的京韵大鼓演员、乐师以及新音乐工作者投入了改革工作,如骆玉笙的《珠峰红旗》《重整河山待后生》《光荣的航行》《和氏璧》,小岚云的《逼上梁山》,阎秋霞的《愚公移山》等等,均在保持曲种原有特色及流派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国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这些中青年演员继承传统,大胆革新,使京韵大鼓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词作者是林汝为,作曲则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及其女儿雷蕾、学生温中甲合作完成的,是电视剧《四世同堂》(1985年)的主题曲,由时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演唱。随着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播放,骆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老先生的出色演绎使更多的人领略了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