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泊头三痴斋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号三痴斋主人,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家,沧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泊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工艺美术大师。
说起河北泊头捏泥人儿的宋长峰,十里八村的乡亲都竖起大拇指。泥塑工坊“三痴斋”是百年老字号,宋长峰已是扛起非遗传承大旗的第四任“斋主”。
自古泊头当地就流传有一段顺口溜:“寺门村的娃娃,黄屯的鼻(哨)儿,范庄的小簸箕儿,拿手要数三痴斋(军西村)的小泥人”。 “三痴斋泥塑” 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在清末民国年间是响当当的泥塑品牌,已传五代,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技法日臻成熟,百年的继承发展造就了三痴斋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清光绪年间,泥塑艺术非常盛行,宋长峰的曾祖父宋盛林四处拜师学艺,并以“书痴文必工,艺痴技必良,人痴挚友遍四方”为人生格言,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三痴斋”。
“三痴斋泥塑”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名著。其作品用料讲究,经历百年不崩不裂,色彩明快协调,造型神形兼备。泥塑的尺寸大到丈余的寺庙神佛,小到一寸的架上摆件儿无不令人叫绝。
三痴斋泥塑技法独特,绘彩精美,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体会人物的历史背景和内心,把传统的民俗与文人画完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夸张之中表现写实的艺术风格。
三痴斋的泥塑技法独特,绘彩精美,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体会人物的历史背景和内心,把传统的民俗与文人画完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夸张之中表现写实。尤其是三痴斋泥塑中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造型传神,文化气息浓厚。真正的是“心中有艺,手上生情”。
宋长峰生长在乡野之间,从小与泥土结缘,他自6岁起入“三痴斋”随祖父、父亲学艺;退伍回乡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扛起“三痴斋”的大旗。宋长峰用泥塑作品还原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一幅幅场景。
为了更好地继承家传、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宝藏,宋长峰游历四方、拜访名师、虚心请教,并学习素描和国画多年,力求厚积而薄发,同时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他将祖辈传下来的泥塑技法吸收、研究并传承下来,又将西方的解剖等相关的雕塑知识运用到泊头泥塑的制作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现代泥塑作品。同“三痴斋”的历代传人一样,宋长峰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水浒传108将》。这套作品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如今,宋长峰已有了十多个学生,团队逐步壮大。他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在网上销售,目前产品远销香港、河南、山东等20多个地区。
宋长峰说:“只有不断创新,作品才能有生命力。”他主要有两个办法创新:一是接博物馆的定制业务,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原创,对学生们来说既练手,还能有比较实惠的收入;二是通过网络手段接订单,在客户提供图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并做出适当调整。“这两个创新办法其实都是对接市场,而如何创新是泥塑收藏家和爱好者们说了算,他们的喜好会影响泥塑的走向。我们不能做太另类的作品,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创新,那么这些泥塑谁要呢?”
“我们要改革工具和工艺,要降低价格提升品质,还得有原汁原味的味道。必须走泥塑工艺品化的路子,不能将泥塑停留在非遗上,要形成商品,因为真正的艺术要让大家都能看到。”宋长峰说。
“除了国家培养的泥塑大师,民间泥塑艺人不过百人。圈内人早就不掖着藏着自己的技法作品了,我们在探讨泥塑创作、对泥塑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泥塑已经没有了。将来泥塑要是没了,问题就大了。”宋长峰表示。
日前,泊头三痴斋泥塑已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长峰为代表性传承人。得到认可的同时,宋长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让他看到了泥塑传传承与发扬的美好未来。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三痴斋人饱尝了艰辛与苦涩,他们决心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开垦这片古老的土地,浇灌泥塑这朵艺术之花,令其常开不败,花香远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