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民间的小曲“河西调”,润物无声传德明理、教化乡俗

  • 2021-04-01 15:33:29
  • 方志河北

还记得小时候搬着小板凳,坐在戏台下等看戏的时光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燕赵大地的这枝艺苑奇葩——保定安国老调。

追溯起源,安国老调原是元末明初流行于民间的小曲“河西调”,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传入安国,后经民间河西调艺人同说书艺人和大鼓艺人合作诞生了与原老调不同风格的新剧种,光绪年间形成地方戏雏形。当时比较有名的艺人张金奎、崔相云、张林山等博采众长,融入了同台丝弦的高亢激昂,吸收了白洋淀一带老调的婉转悠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故安国老调又称“南路老调”,安国老调唱腔高亢激昂,擅用高腔,明嗓要求宽厚明亮,背功嗓要求音高质纯,明嗓背功嗓转换时要和谐统一、不留痕迹。

安国老调于民国初年趋于成熟,不仅有《万寿山》、《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剧目,而且文武场齐备,各种行当健全,程各庄、张乡、大章、西崔章纷纷组建老调戏班,到深泽、武邑、饶阳、安平一带演出,形成老调一家独占冀南的局面。

安国县老调剧团从1958年起开始上演现代戏,编创移植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赤道战鼓》等30多出现代戏,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又编创了文腔中低回婉转的“反调”,填补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进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运用,受到观众的欢迎。

安国老调的一代泰斗,刘守谦(1915—1994),乳名小吵儿,安国市南章村人。1952—1981年,任安国县老调剧团业务副团长,是安国市老调剧团创始人之一。

刘守谦自幼学说书,16岁加入饶阳县武家寨武腔班学戏,学成后,在安国县流各庄、博野县白沙庄和正定县白长久剧社搭班演戏。刘守谦天生一副好嗓子,明嗓、背功嗓、二音嗓,唱起来,分不清哪是真嗓,哪是假嗓,真假嗓结合的天衣无缝,句句动听、字字传情,每唱必博得观众满堂掌声。退休后,他一直帮带徒弟,为老调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1994年6月3日病逝于石家庄市,葬于保定安国市王街村。

安国老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历代安国艺人将千秋岁月浓缩于方寸舞台之间,用乡音褒扬忠烈、鞭笞奸邪,润物无声传德明理、教化乡俗。它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唱腔,更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当地独一无二的气质。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