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是评书先生吸引人的地方。在电视剧中,评书先生总是博得满堂风彩,引得无论老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欲罢不能,意犹未尽,让你吃的精,却回旋着慢慢的评,实为雅致。
古往今来,评书都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听一段评书,感悟思想,都为我们所向往。
年轻人喜欢称呼连丽如“连先生”。连先生是老“连先生”──著名评书大师、“净街王”连阔如的女儿。连阔如是老一辈的大师,连丽如的粉丝则是老幼结合。别看连先生这么大岁数了,她的书说得其实都挺‘新’的。
新的评书馆开业这天,连先生全场说了几十个“旧书新说”的包袱。整场书下来,观众席的笑声此起彼伏。有网友评论说:连先生说书越来越逗,感觉都有点儿像单口相声了。
不过,网友的评价,连先生是看不到的。她向来“拒绝网络”而她评书中出现种种“时尚元素”,主要来自于看电视、读报纸的积累。有时候,她为了体验新的生活,还会去星巴克喝咖啡,去哈根达斯吃冰激凌。
评书要传承,不仅仅是演员、演出书目要传承,观众也要传承。为吸引年轻人来了解评书艺术,这几年,连丽如一直在忙一件事──开书馆。但从此以后,每周五、六、日,连先生都要在这3个书馆“连轴转”地表演。连先生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很有自信。实际上,早在这3个书馆之前,连先生还曾于2003年在朝阳区文化馆和2004年在后海,分别开过“小梨园”和“月明楼”两个书馆。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个书馆都没能长期坚持下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曾经到月明楼看过连丽如的演出后,感慨“你这纯粹是奉献”。
然而,连丽如先生当年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北京的评书艺术“最后的辉煌”。由于种种原因,北京的书馆越来越少,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最后一家书馆关张。后来,虽然评书在广播、电视上渐渐流行起来,但缺乏与现场观众的交流与互动。
与此同时,评书演员队伍也出现了“断档”。有业内人士统计,如今经常登台说书、录制评书节目的只有寥寥几十人。至于北京本地的评书演员,则更是少得可怜。2009年,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连丽如等4位北方评书表演艺术家,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其中,只有连丽如一人是北京的评书演员。
为北京评书争口气。将它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是连丽如先生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目前,文艺形式的增加及大众传媒的发展造成社会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人们对评书这一艺术门类的兴趣热情被大大削弱了。曾经辉煌一时的优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传承正面临巨大困难,急需有关方面尽快采取措施,着手进行保护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