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也被称为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三千多年不曾中断,现存琴曲3000多首,琴谱130部,琴歌300多首。
3000年前,伯牙和钟子期因琴相遇成为知音。3000年后的今天,王鹏用自己亲手斫制的琴,继续寻觅着知音,将这门古老的手艺及技艺传承下去。
在大兴区魏善庄镇前苑上村,有一座清净幽雅的庭院,院墙上挂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三块牌匾。这里就是集古琴制作、展示、交流和培训于一体的“钧天坊”,也是王鹏的古琴“梦工厂”。
在王鹏的工作室中,不但有秦汉风韵的琴台、唐宋遗风的茶几,四壁还挂满了各式古琴,生活美学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王鹏一袭宽松的布衫,蓬乱的长发黑白相间。坐在琴旁抚琴,是王鹏每天必做的功课。
1990年,王鹏从沈阳音乐学院古琴制作专业毕业。由于古琴销售市场冷清,他不得不下海做起了木雕和饰品雕刻。虽然收入不错,但他心里始终割舍不下这份古琴情结。2001年,王鹏创办了“钧天坊”古琴传播工作室,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除了制作古琴,王鹏还依照古法修复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古琴。经王鹏之手,唐、宋、明、清等朝代遗留下来的100多张古琴,都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画轴徐徐展开,一曲《太古遗音》拉开了序幕。《太古遗音》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琴曲。北京奥运会后,王鹏的琴和他的斫琴技艺被更多人熟知。
本真性传承和融会贯通的创新,是王鹏斫琴的重要特点。王鹏在遵照古法制琴的基础上,更注重有根基的创新。
王鹏醉心于古琴,不只是为了让古琴制作和弹奏技艺有序传承,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文化。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王鹏从一间古琴工作室开始,把制琴人、抚琴人、爱琴人、传琴人的梦想打造成眼前的造梦工厂。
王鹏每年还承担着古琴人才的培养工作,一年至少培养120名学生。王鹏希望通过古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传递给更多人。
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热爱古琴是王鹏的愿望,而王鹏还有个更大的梦想,就是以古琴为线索,立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琴棋书画、空间设计融汇在一起,从视觉、听觉甚至生活方式上,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人性、净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