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已进行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研究20余年。
衡水法帖,又称阎庄法帖,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以书法为主,辅以绘画,真草隶篆楷俱全,历代书画名家名篇俱有,如二王、欧、颜、柳、赵等字体的《道德经》、《兰亭序》、《洛神赋》、《赤壁赋》及各朝代名家诗文帛书手迹,又有吴道子的字组画,雕刻细腻,线条飘逸。清末民初逐渐衰落。
明朝永乐年间,衡水阎庄一阎姓商贩穿州过府,善抓商机,获悉读书人爱好历代名家书帖,便将各地碑刻拓印,略事装裱,顺带发卖,见购者众多,而拓制碑刻不便,遂萌自刻法帖之心。在衡水就地取材,试用果木替代石板,屡试终获成功,即行刻制。之后,此技艺世代相传,一时衡水部分村庄成为法帖制作专业村。
衡水法帖无论是雕刻技艺还是拓印方法,都堪称一绝,雕刻技艺陡刀立线娴熟流畅,再现原作之神韵,拓片形式样式繁多,蝉翼拓、乌金拓,精美绝伦。工序为:选稿定稿、选材加工、上板雕版、拓印装帧。
雕版拓印技艺精湛娴熟,书体潇洒飘逸,能够把书者的非凡气度与书法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字形秀美,字体齐全,魏晋风韵、唐法、宋意、元明尚态、清怪的特点尽显其中,流派纷呈,风格各具,或笔势遒劲,或圆润流畅,又不乏孤品和精品。
雕版,阎庄法帖雕版的程序是先选择木质较硬、不易变形、经多次用墨后仍然可以防虫蛀的杜木、梨木、桃木,这些木材雕刻时不易走刀、跑刀;然后将选用的木头经过浸、干、刨、磨等工艺制成适宜的板材,之后将钩摹的字帖压印到木板上开始雕刻,根据字体不同,以切、冲、挑、锥、钝、掠的刀法雕刻而成。雕者悬刀陡立,入刀轻而准,落刀有力而不迟钝,收刀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
衡水法帖大多以阴刻为主,雕刻采用直立刀法,陡刀立线、层层起底的方法;刻毕,经过清底修整等多道手续后,帖板制作完成。拓片大多为毛边和宣纸。自然古朴,真实地反映了原作的艺术风貌。
根据帖板和内容选用适宜木刻法帖的宣纸或湿覆法、或干覆法覆于帖版上,然后调墨拓印。拓印方法主要有乌金拓、擦拓和蝉翼拓,阎庄人总结了捶拓和擦拓两种技法。拓印完成后将揭下的拓片平整,然后再进行装裱、复背,最后进行折叠式装制。乌金拓是指墨色厚重,乌黑而有油脂的光泽,同时具有层次和质感的拓本。正式刷墨拓印之前,需要先在版面上刷两遍清水,待雕版吸水湿润后,再刷墨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