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多出现在庙会、堂会、集市等场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 2021-06-03 10:37:36
  • 河北文化发展

河北省内的国家非遗有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2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3项。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来流传到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乃至南方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在河北省南部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邯郸的鸡泽县、邢台的威县等地。演出时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的形式。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为之伴奏。梨花大鼓的演唱风格朴实,声情并茂,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唱腔属板腔体,主要包括慢板(头板)、二板(流水板)、快板等板式,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说;句式则分为十字韵、七字韵等。

山东大鼓唱腔以板腔体的梨花腔为主,板式主要包括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匀板等,月牙板(也叫“梨花片”)、三弦、铜板、京鼓是其主要伴奏乐器,20世纪70年代后又加入四胡、二胡、扬琴等以加强表现力,大大增进了演奏效果。

山东大鼓一人多角,形式简单,一桌一凳即可演唱,多出现在庙会、堂会、集市等场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主要传统书目有《杨金花夺印》《刘大哥劝老婆》《丝绒记》等。冀南的三个主要流派各具特色,其中“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放,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擅用顿音,俗称“老牛大摔缰”;“小北口”派较为巧俏,委婉细腻,擅演“文书”,唱中夹叙;“南口”派婉转悠扬,字少腔繁,节奏舒缓,娓娓道来,且在演唱中加入了一些曲牌体唱腔,分快慢两种,更显得丰富多变。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