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家糊口的街头手艺登上大雅之堂,不容易

  • 2021-06-29 16:20:26
  • 北京非遗中心

对很多人来说,面人是童年不能缺少的记忆,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的第二代传承人郎志丽而言,在制作面人上,她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郎志丽生于1942年,虽已年逾古稀,但现在做起面人仍然信手拈来。她说:“虽然做的是面人,但是下手可不能‘面’。”

北京“面人郎”郎绍安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面塑大师,也是北京郎派面塑艺术的创始人。郎氏面塑采用糯米粉和白面作为原料,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塑成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的形象。

2008年,“面人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郎绍安之女郎志丽便成为了第二代传承人。

面人也叫面塑,民间称为江米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而最早的文字记载则是在南宋《东京梦华录》,书中写道:“寒时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旗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说的就是寒食节前,人们把面捏成燕子形状的面食,来纪念春秋时期的一位忠臣介子推。

慢慢的,集市上出现了专门捏面人的师傅,在他们手中,各种人物、动物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郎志丽的父亲郎绍安就是在12岁时无意中走进了面人的世界。一边学一边捏,慢慢地明白了捏面人的门道儿。

那时,光捏面人还养活不了一家子人,他拉过洋车,卖过臭豆腐,卖过烤白薯,做些小买卖来维持生计,而正是这种走街串巷的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虽然郎绍安的手艺越来越好,但由于微薄的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捏面人仍然只是他的副业。

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郎绍安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也让面人从养家糊口的街头手艺登上大雅之堂,面人郎的称号从此叫开。

冰心曾写过一篇文章《“面人郎”访问记》,描绘了郎绍安做的一件《打糖锣》。书中写道:“一副带篷儿的挑子,上面挂着几只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旁边挂着几只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几只绿豆大小的空钟;里面格子上摆着一行一行的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糖球……”可见“面人郎”的逼真与细腻,犹如工笔画一般。

在父亲的影响下郎志丽从小耳濡目染,对面人情有独钟,1957年,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15岁的郎志丽和父亲一起成为研究所第一批面塑工艺美术师,也将捏面人变成了职业。

进入研究所当年,郎志丽就做出面塑《穆桂英》。这个作品参加了莫斯科国际少儿艺术作品比赛,并获得优秀奖。第一个作品就大获成功,让郎志丽有些飘飘然,这时,是父亲的严格要求让她明白,一名合格的手艺人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和的心。

郎志丽和父亲还不断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经过反复实验,他们在糯米粉和白面中,添加了适量的蜂蜜和甘油等配料,解决了以前在制作面人时经常会遇到的开裂、发霉问题,让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

随着父亲年龄增大,传承“面人郎”的重任渐渐落到了郎志丽身上。郎志丽把所有心思都花在面人上,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她创作出了很多创新的作品。

郎志丽的面人不仅比父亲做得更细致,她还将面人的尺寸进一步压缩。原来父亲捏得最小的面人能放在核桃里,现在她做的一个核桃里可以放下十八罗汉。不过这与她在一个不到10厘米长的葫芦中,捏了《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就这样,郎志丽的名气越来越大,她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杰出代表,出访了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的面人带到了世界各地。

郎志丽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现在捏不了太小的面人了,但她还坚持创造新作品,很多现代题材为这门古老的技艺加入了新鲜血液。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郎志丽除了自己捏,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将这门技术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她比原来更忙了。

如今,郎志丽收了好几个徒弟,每到上课,她家不大的客厅里就挤满了人。对于未来,老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 编辑:天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