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一直为宫廷御用,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马福良,是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马福良的父亲是有名的蒙錾石镶大师,从小,马福良就被丝丝相扣、繁复细腻、极尽华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所吸引,17岁就开始学习花丝镶嵌工艺的马福良,在四十余年的从艺生涯中,不断学习、钻研,潜心探索工艺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并进行古今结合,中西交融,利用现代美学,对花丝镶嵌技术进行发扬光大。其先后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99年,一个机会与马福良不期而遇。“当时北京一家首饰公司有笔400万元的出口订单无法按时完成,这批订单需要将俄罗斯宫廷工艺卡克图等与传统花丝镶嵌结合起来做,找了4家单位都被拒绝,最终找到了我。”
当时这家首饰公司开出的条件是:提供部分原料,派师傅指导生产研发,但工资自己负担。马福良一咬牙答应了。为了完成这个订单,他跑遍了全国各地搜寻原材料,和公司下厂员俩人挤在一个屋里,夏天睡地板,冬天睡沙发。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把全部存款32万元投进去还不够,又把轿车卖了填窟窿。但马福良觉得,这钱花得值。
之后,马福良在创作莲花薰时,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将这两种工艺融合。为确定几种釉料的熔点,马福良亲自守在火炉旁,逐一试验。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摸索,马福良终于确定了每种釉料的熔点。
经过1年多的摸索,莲花薰终于制作完成,在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2011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此后经过多次创新、修改,马福良成功地将俄罗斯的宫廷工艺卡克图、蒙藏工艺与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融合,使花丝镶嵌产品形式更加多样。除保留了传统的装饰云纹和花卉,增加了多叶团簇装饰纹路。
如今,他的公司职工人数已发展到65人,其中“全活”30年以上艺龄的老技师达到10名。产品也已形成了蒙藏、花丝烧蓝、卡克图、金银摆件、首饰等8个系列1200余个品种。
为了能留住花丝镶嵌这门手艺,马福良不只是将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还将手艺传给来学艺的车间工作人员,让这门手艺薪火相传。从十七岁入行至今,马福良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花丝镶嵌,对于花丝镶嵌,马福良不仅是一种责任,更多的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及未来,马福良说,老祖宗留下的很多‘绝技’之所以‘断绝’,很大程度上是老艺人对自己的‘绝活’都想留一手,秘不传人,久而久之,绝技也就真绝了。今后我决定重点培养一批合格的传承人,加上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被更多人喜爱,我坚信花丝镶嵌工艺一定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其实,像马福良一样坚守传统工艺的老手艺人还有许多,他们默默地传承着古老神秘的传统工艺,开创着新的领域,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历史,让文化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