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鸡毛掸子大家印象最深的想必就是妈妈手里的那一把吧打人挺疼的,今天的非遗天津,小津就给大家介绍一把“名贵”的鸡毛掸子,津门蔡氏贡掸。
掸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年前,古人就开始以它来作为清洁工具使用,民俗生活基础就这样随着荏苒的岁月传承下来。但将掸子制作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乃至成为皇家御用珍品,还要数久负盛誉的津门蔡氏贡掸。
自清代蔡氏制掸技艺就已成型,经蔡锡九、蔡梦岭、蔡文彤三代的不懈努力,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发展成熟。
蔡家不仅将掸子的耐劳度大大提升,更通过独家手艺将鸡毛掸子变为活灵活现的吉祥之物。后经贤达引荐,更是成为御用贡掸,与此同时还设立了专事的皇姑庵掸子作坊。
在当时,京津达官显贵能拥有一把蔡氏贡掸足以值得夸耀,进而成为时尚。
民国后期,蔡家迁往天津,现如今津门蔡氏贡掸在天津南开区古文化街安家落户。在古文化街上,这个门口立着近两米高鸡毛掸子的店面,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店内鳞次栉比的排列着一把把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的鸡毛掸子,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纯手工制作的掸子工序十分繁琐,要精选上百乃至上千只相同颜色公鸡的上等翎毛,经过分拣、穿线、洗水、染色等18道工序精心扎制而成。蔡氏贡掸取鸡毛的方法有着“鸡毛打三把毛”的绝活,取下来的毛是活的,有光泽、有灵气,轻轻一抖,毛很活脱,还像长在鸡身上一样,难怪称其为“行走的鸡毛掸子”。
绑扎也有诀窍,成品掸子藤杆和扎制掸子的鸡毛根部要垂直,鸡毛的尖端和藤杆必须平行,这样扎出来的的掸子才有层次。最考验人的是无论掸子多长多大,都要一口子绑完,这才叫绝活。
天下妈妈最疼爱女儿,所以华北等地婚俗中早有娘家陪送掸子当嫁妆的习俗。掸子谐音“胆子”,为亲闺女壮胆,以免到婆家受欺负。同时还要陪送掸瓶一对,掸瓶端端正正摆在新房中堂的条案上,内插贡掸,于寓意,于陈设,于实用,皆为上佳之选。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在礼仪活动中,掸子除了掸尘的作用,还常被引申为掸凡尘、清心性,那则是一把掸子的至高境界了。
如今,蔡氏贡掸已传承至第四代传人蔡成浩、第五代传人蔡雪滨和蔡红英肩上,与时俱进中,蔡氏贡掸更注重细节的完美,更注重文化精神的展现,使一把把掸子得到了形神兼备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