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一把木梳,巴掌大的东西也有前世今生

  • 2021-07-27 18:39:30
  • 河北文化发展

一头青丝,三千心事。一把木梳,万丝情缘。千百年来,木梳之于青丝,木讷却深情。

固安县荆垡营村木梳历史久远,曾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木梳行业逐渐退出市场,目前村里掌握制作木梳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荆垡营村村民赵树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枣木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5岁起就跟着父辈学习制作木梳的手艺。尽管历经波折,可是他的技艺却从未中断,这一坚持就是60多年。

如今,像赵树同这样坚持手工制作木梳的在村里已不多见,有历史才有传承,手工木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就这样从古至今沿用下来。

不要小看一把木梳,巴掌大的东西也有前世今生,跌宕起伏。每年秋叶落败之际,做木梳的人就要出去寻找材料。枣木结实、细腻、耐用、分量重故为上品;其次是桃木、梨木、杏木、杜木等。

木材买回来,将直径30多厘米的原木切割成大小适中的木板,放在水里煮透,“把原木头里的水去掉,起到杀菌、灭虫的作用,制成梳子才结实、坚韧,不易开裂。”赵树同说。

赵树同做木梳就像是顶级厨师露手艺。木梳制作室极其简陋,木屑如雪花般散落在地上。一些木梳半成品和几筐制作木梳的原料——片片铅笔盒大小的小枣木板。

空间虽小,乾坤却大。一块枣木头,顺着纹理刨光、开齿,并用自制的独门模具砸上龙凤、鸳鸯等精美图案;再一手抓起一个半成品放在工作台上,另一手操起锯子,嚓嚓几下,一块棱角粗粝的枣木片就具备了预想的弧度,既没有图纸,也没有划线;再用刨子再嚓嚓两下,泥鳅背、驴脊梁背等不同的背脊就赫然而出,再细细打磨,滑不溜手,仿佛有了灵气。

手工制作木梳的技艺极为严谨、繁琐。从一块小木板到精致的木梳定型,整个过程下来,需要经过刨平、开齿、撞齿、光面、剔齿、镑齿等十余道工序。

随着年龄增长,近年来,赵树同愈发感觉自己的使命重大,传承发扬这一技艺的心情也更加迫切。目前,他在加工传统枣木梳的基础上,引进小叶紫檀、尼泊尔橘皮檀等一些更为名贵的材料,改进加工技艺,打造出许多精品木梳。

“做木梳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别人,反正我要把他传下去。”赵树同除了收徒弟,还让二儿子继承技艺,使技艺不被时光掩埋。在木梳行当里,流传着“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徒弟”这样的经验之谈,学做木梳也要看天分、悟性,但更要相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多少春秋飘然而逝,但做木梳的传统在村子里绵延不绝。敲打声、摩擦声……就这样平凡却又不平凡地贯穿了赵树同的一生。如今,这份“平凡”的匠心仍在继续……

  • 编辑:兰丽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