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一种极其珍贵的画种

  • 2021-08-13 21:37:20
  • 河北传统文化

艾秀琪,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烙画传承人。

一支电烙笔、一张三合板,一缕青烟升起,在一双巧手的绘制下,一幅精致的烙画就此诞生。这种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曾一度失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称之为“火针刺绣”,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极其珍贵的画种。

怀揣梦想,从贫瘠大山里踏上艺术之旅。因为家庭条件艰苦,19岁的艾秀琪参军,成为一名通信兵。凭着喜欢画画的业余爱好,他成了一个专业美术工作者。1969年部队成立美术创作组,他担任组长。成为组长后,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烙画。

他和组员去保定学烙画。然而,来到保定后,他失望了,烙画的工具只是几把简单的铁钩子,教画的老师又是个“二把刀”,学了五天,他们就回来了。

回到廊坊后,艾秀琪和技师将粗糙的工具变成了专用的电烙笔,又改进了变压器,大大提高了烙画的质量和速度。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他创作的烙画《崇山峻岭架银线》参加了全军美展,并在军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在军内外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次获奖,也成为中国烙画史的重要里程碑。

1977年,艾秀琪转业后成为中国石油管道报的美术编辑,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烙画作品和介绍烙画的文章。

1980年,33岁的艾秀琪来到天津美术学院进修。此时的他,第一次接受老师的指导,“游击队”终于加入了“正规军”。第一年,他学习了西方的油画,而后几年,连毛笔都不会拿的他又拜在国画大师王颂余和白庚延门下,学起了国画。艾秀琪像是口渴的小兽,贪婪地吸取着艺术的清泉,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烙画。

艾秀琪喜欢烙画,心疼烙画,更坚持不懈创新烙画。学成归来后,他发明了木纹烙画,运用木板的纹理画出独特的泼墨画,又把西方绘画的视觉效果巧妙地融进泼墨画里,跳出了传统的水墨画套路,成为东西方共享的艺术。他甚至将宣纸、绢丝作为烙绘的材料,运用温度、力度和速度,烙出了一幅幅惊世之作,弥补了当代美术史的缺口。

2000年,他以自己的艺名牧石为名,创办了牧石美术学校,让那些跟自己有一样梦想的学生不再重蹈他的苦难经历,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静下心来画画的空间。在艾秀琪的画室里,功名、利禄被拒于门外,他给烙画带来重生,却不留下自己的名字。

艾秀琪是一个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艺术家,他在研究和创作烙画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画的学习和探索。其画作涉猎题材之广,运用技法之多,画意内涵之深,无不令人叫绝。

“烙画需要灵魂,否则,它只是一件流水线上的工艺品。只有掌握技法,懂得创新,才能延续它的生命。”这是艾秀琪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说,今后,他将继续研究中国烙画,寻找热爱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将这门火与木的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 编辑:李青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