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社,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将“发扬常山战鼓”这一使命,贯穿于生命之中。张书社老师已经年近古稀,仍坚持着战鼓的表演和发扬,亲自带队,上阵演出,手把手的教学员,研究曲谱对战鼓进行系统的编曲和改进......
说起鼓,他目光炯炯,通身透着民间艺人的质朴和灵机。“鼓这东西就是要那种大汉子的劲儿,在场下咱是老百姓,一上场咱就是演员,就要进入状态!”张书社说。
张书社擂起鼓来配以“翻打”“花击”“绕脖”“挽花”“蹦跳”等优美动作,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如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如雨打芭蕉,欢快清脆。只见鼓槌翻飞,彩绸飘舞,让人目不暇接。
多年来,他担任“常山战鼓”队主力和艺术总管,研习鼓艺,带领鼓队在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盛大活动上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各界群众、艺术同行、国际友人及海外侨胞观光者的一致高度评价。他还不辞辛苦普及战鼓,足迹南至海南岛、北到黑龙江,倾情教授“常山战鼓”40余年,使“常山战鼓”不断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常山战鼓是我一生的爱好、是最让我开心的东西。有人愿意学,我就教。”他说。
历史名城正定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鲜虞国在此定都。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因此,正定又称常山。“常山战鼓”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初具雏形了。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子龙是正定人,当年他在作战的时候,每次都要擂鼓助威鼓舞士气、传递讯息。他的一些士兵回到家乡后,将战鼓也带了回来,于是,正定有了今天的“常山战鼓”。其中,以东杨庄村的战鼓表演形式保存得最为完整。
千百年来,东杨庄村的人们没有任何乐谱,靠言传身授,将战鼓的表演传承下来。
张书社出生在一个战鼓世家,爷爷有一手好鼓艺,耳濡目染,张书社很小就对“常山战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便开始学习鼓艺,非常刻苦。记得早些年他去给人敲鼓,都是远路,不计报酬,只要人家需要用到鼓,就去给人家敲。不图别的,图的就是敲鼓时的那种感觉,图的就是让大家都能跟着他的鼓声一起乐乐
成年后,张书社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时汲取了众多鼓法、槌法的营养,并加以演变、创新、编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
作为“常山战鼓”的主要继承人,张书社深深的感到传承和发展“常山战鼓”是他的神圣使命。为此他多方奔走,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展示“常山战鼓”。
有耕耘就有收获 ,几十年来,在张书社的带领下“常山战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9年参加石家庄市首届迎春鼓赛获得一等奖、1992年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金奖、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仪式、2001年中华鼓舞大赛银奖、2004年省会鼓王争霸赛金鼓王,第七界燕赵群星奖一等奖、2008年参加北京迎奥运圣火天安门表演和西柏坡火炬传递活动。
辉煌过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市场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民的文化水平及欣赏水平日益提高。为使“常山战鼓”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张书社还改变了以往学战鼓言传身授的方式。潜心归纳总结了战鼓的曲牌,技法,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得“常山战鼓”千百年来口口相授的方式得到彻底的改变,还对战鼓的曲牌进行了加工整理,排练出《战鼓齐鸣》、《十面埋伏》等十几个曲牌。大胆的打破了“常山战鼓”“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吸纳妇女学习战鼓。
现在的“常山战鼓”队百分之八十的队员都是女性,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把“常山战鼓”敲向了全国各地。
随着“常山战鼓”进一步的发展,张书社逐步认识到“常山战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门特有的艺术,只有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才能焕发她夺目的光彩,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为此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了战鼓的资料整理和传承上,他先后到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河北科技大学、正定弘文中学向青年学子们讲授“常山战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论,并传授敲鼓技法,同时还联合各类媒体为“常山战鼓”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相资料,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